摘要:《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今天,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本著“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我們重溫《論語》中所體現的先進的教育思想,仍會感到有當代教師學習、借鑒的地方。文章參照《論語》中的一些經典語段,將其運用到現實班主任工作中,并結合班級工作的幾個方面進行對照學習和思考,以期為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一些有益的啟迪。
關鍵詞:論語,情緒管理,班主任,教育,幸福感
2011年人民網教育頻道與現代教育報聯合推出“教師的幸福指數”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教師認為幸福指數一般,近三成教師認為自己不是很幸福。筆者沒有看過相關的對班主任的幸福感做過的統計,但在職業學校愿意主動承擔班主任工作的教師越來越少卻是不爭的事實,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班主任的幸福感要低于一般教師。教師幸福感不高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壓力大,二是缺乏成功感,三是薪酬低。職業學校由于職業技能、知識更新快,生源整體質量低于普高學生,社會對職業教育還存在偏見,導致職校教師的幸福感更低。幸福感其實是一種心理體驗,借用艾利斯情緒管理ABC理論來為幸福感做分析: A代表班主任工作壓力、成就感、收入,C是班主任工作的幸福度,B是我們對A的看法,這個“看法”調節著我們幸福指數。如何調節幸福指數,近期看的《論語》讓我獲益匪淺,我從中尋找著撬動我們幸福感的杠桿。
《論語》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普及傳統美德的一部教科書,孔子本人被中國教育界尊為祖師爺,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一部《論語》15935字,認真研讀體會,你會從中學到如何管理班級、教育學生,如何成為一名快樂的老師,甚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和他倡導的“君子”一脈相承。
班主任必須要學會快樂,因為快樂是能夠相互傳遞的,只有熱愛生活的班主任才能帶出一個快樂的班集體。《論語》記載有次孔子和三名弟子談論志向,孔子最贊賞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段話讓我想到老師帶領學生春游,其樂融融的場面。筆者特別倡導德育在活動中育人,學生在快樂中成長。開展各色活動是德育有效載體,如果我們班主任把開展活動當成一種任務,被動地執行,自己感受到的是“又多了件事”的壓力,體驗不到其中快樂育人意境,更做不到對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以三隅”。如果換一種心態,同孔子一樣,熱愛生活,經常師生同樂,一同游戲、鍛煉、活動,豈不是兩全其美?
班主任津貼高并不一定能提高班主任的幸福感。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曾經參與過一次國際調查,數據顯示,當時我們國民的幸福指數只有64%左右。1991年再次參加調查,這個幸福指數提升了,到了73%左右。這得益于國家諸多改革措施的實施。但等到1996年再調查時,發現這個指數下跌到了68%。根本原因是人的欲望高了,幸福感反而低了。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極力提倡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能“安貧樂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富貴,如浮云。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這種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具有現實意義,它能讓自己在物欲和現實中找到一個平衡,顏回能“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同時對教育學生克服攀比心態也有借鑒作用。“放于利而行,多怨。”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班主任在工作中如果沒有奉獻精神,處處斤斤計較,不但會影響到自己的幸福感,更會影響工作成效。
絕大多數班主任的幸福感,主要來自帶班成功的體驗,班主任帶領下的優秀班集體是班主任幸福感的基石。我們從《論語》中也能感悟出一些帶班之道。
我們有些班主任自己感到用了不少心思,嚴格按照規章制度管理,學生違紀該處分就處分,該找家長就找家長,這種方法在新生剛進校時還有效果,但學生越大,方法越不靈,帶班沒有成功感,充滿了苦惱。問題出在哪呢?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班”是小的“國”,在教育管理學生中僅僅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是行不通的,班主任不是法官,他是教育者和導師!班主任要善于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以文化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我們可以參考。“文”指文章、書籍等,在班級要大興讀書之風。“行”指德行、行為習慣、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孔子在教育學生中特別注重學習和實踐的結合,不要光說不練。論語開篇就寫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習”就有實踐的意思。“忠”是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指誠實守信的意思。《論語》中常提到的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勇構成了”君子”品德的內涵。孔子在教育學生中講得最多的是君子、小人,把君子和小人的言行、態度不厭其煩地進行比照,引導門人弟子力爭做君子。孔子善于把控輿論導向,“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意思是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可見在班集體形成中要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培育正能量,糾正負能量,對錯誤的言論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的批評,對于維護班級穩定有重要意義。
學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在班集體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選用班干部呢?有人問孔子:“何為則民服?”孔子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有些班主任在任用班干部時,偏重班干管理能力,忽視全面考察;只重一時成效,忽視長久隱患。例如:有的學生干部有管理能力,但方式方法粗暴無禮;有的學生干部嚴于律人,寬以待己……長此以往,班級學生面服心不服,人心不齊,班風不正,班集體沒有凝聚力,班主任怎能有幸福感呢?
在管理學生中不但要看結果,更要注重教育的過程,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教育,其結果往往不理想。論語中有段話我頗有感觸,有人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意譯過來是:“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其中二惡是:“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結合班主任實例來說,例如,有一次審核申請撤銷處分的學生名單,看到有部分學生處分到期而未能撤銷,了解原因是學生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填齊《進步手冊》,本來是每月都要填寫和檢查,如果班主任重視過程性管理,每個月都給與督促、告誡、提醒,我想這些學生是能夠完成的,一件小事就涉及到為政四惡的“暴”和“賊”,有時學生的快樂和教師的快樂是緊密相連的!
職校班主任普遍反映職校學生難帶,學生偶發事件多、責任重,家長配合度不高,這也是許多教師不愿做班主任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從《論語》中尋找一些啟發!孝心教育在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最易引起學生和家長共鳴,可以通過孝心教育架起家校教育的橋梁。孔子認為百善孝為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當然孔子也意識到各個年齡段都會發生的事情,提前告知,預防教育,防患未然尤為重要,“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我們在管理學生預防學生暴力時常說“一人膽小,兩人膽大,三人無法無天”,青少年時期交友之道尤為重要。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要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不要與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孔子不與徒有勇力的亡命徒交往。這些閃耀著思想光輝的言論都可以用在班主任工作中。
《論語》還介紹了德育教育的一個法寶,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學生中能夠活學活用這個法寶,堅持合理使用,一定能取得神奇的效果。這個法寶就是“自省”。孔子所處的春秋年代是社會大變革期,社會變化快,價值觀也處在不斷變化中,大眾信仰出現危機,和當今社會有相似之處。當時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
這種自省的精神在現實的學校教育中已經被發揚光大。寧波龍賽中學晚自習結束后,校園廣播響起,“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也。同學們,今天的反省時間到了,請您拿出勵志手冊,認真反思一天的學習和生活……”龍賽中學勵志反省教育堅持了十年,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組織學生反省、反思并記錄。筆者參觀過該校,該校學生的文明素養和辦學成效,確實值得學習!
當我們帶班過程中遇到難題,或者工作得不到領導的認可時,請不要悶悶不樂,郁郁寡歡。《論語》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簡而言之,繼續努力,金子發光了別人自會發現。
《論語》是中國儒家學說的經典名著,如果班主任能用揚棄的方法去細看、精讀、研悟,并能“學而時習之”,一定能“不亦悅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讓我們眼界高一點,心底坦蕩點,戚戚之態離我們遠一點,做一個快樂的班主任!
(責任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