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成效
2011年以來,湖熟街道立足“現代農業主導型街道”的定位,全力推動5.2萬畝湖熟現代農業示范區總規劃建設,計劃通過3-5年精心運作,將湖熟街道打造成南京市民最愿選擇的休閑旅游基地、江蘇知名的高端農業示范區和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特色高端生態旅游農業示范區。然而,作為農業大鎮的湖熟,2萬余職業農民,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傳統的農業種植和養殖技術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的需求。
2011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湖熟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是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證,也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一村一品”發展,推進湖熟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工程。2011年9月,街道辦事處召開了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會議,會議決定,湖熟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承擔制訂培訓計劃,聘請培訓教師,開展培訓工作等任務。
湖熟街道社區教育中心主動聯系省、市、區農業部門,了解職業農民培訓的要求及流程,試點舉辦了3期職業農民培訓班,321人參加培訓。然而,根據2012年江蘇省農委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意見》的要求,湖熟街道在2015年前要完成持證農民比例達到35%的目標,即7000人。街道社區教育中心于是主動與金陵科技學院講師團聯系,聘請金陵科技學院農科教方面的專家進行理論教學及實踐指導,與街道農服中心聯合制訂培訓計劃,把街道22個社區居民學校作為培訓點。
在金陵科技學院講師團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湖熟街道從2012年開始全面展開了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開設的培訓項目有農作物植保工、蔬菜園藝工、茶葉種植工、水產養殖工、家禽飼養工五個工種,自編“職業農民系列培訓教材”5本。據統計,參加培訓的人員都是來自農村生產勞動一線的農民,年齡主要在35—55周歲之間。2012年培訓持證1232人,2013年培訓持證1359人;2014年的培訓工作正在進行,計劃培訓1500人。
由于湖熟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的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該項目2013年被確定為南京市農村成人教育優秀培訓項目。
做法與體會
在兩年多的培訓工作實踐中,湖熟街道社區教育中心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取得了一些比較成功的做法和體會。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氛圍
一是大力宣傳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意義。培訓農民職業技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就必須首先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加快農民知識化的進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進程,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影響和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盡快轉變思想和觀念,努力學習新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最終達到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武裝農民,并轉化為生產力。
二是大力宣傳黨中央關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轉變農民的觀念。近年來,通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等有效載體,將黨和政府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懷農民的信號及時傳遞給了廣大農民,讓農民深深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三是大力宣傳農民身邊通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后致富的大量典型事例。這些典型事例讓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通過多次參加培訓,農民們認識到依靠傳統農業已難以撐起農民致富的橋梁,從而增強他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自覺性。
2.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目標責任制
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農民教育培訓原則,各級政府均成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推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
為落實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任務,各級政府應當將完成情況納入對各區縣、各街道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每年各級政府財政列支資金專款用于對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有力的保障。
為此,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力爭到2020年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工作目標,把農民的知識化、職業化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要求到2020年持證農業勞動力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比例達到35%,并將這一指標納入對市、縣、鄉各級政府的量化考核。這個做法有效調動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主動性,很多縣(市)把農民培訓、考核、發證當做當前農業工作的重要任務來落實,按培訓人數核算培訓資金,農民培訓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大幅增加,取得了明顯成效。
3.整合教育資源,健全培訓體系
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要緊緊圍繞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根本任務,改革創新農民教育體制,全面整合農業、勞動(人社)、教育等部門教育培訓資源,以區(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骨干,以中等專業學校、區(縣)社區培訓學院和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依托,以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補充,以街道(鎮)社區教育中心為基礎的功能強大、手段先進、運轉靈活、反應快速的開放型、協同性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形成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長中短培訓相結合、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與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的產業培訓網絡,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4.創新培訓模式,增強教育實效
好的培訓模式是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突破口,也是教育培訓成效的倍增器。因此,在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上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湖熟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在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形成了“三大培訓模式”,即:
訂單培訓模式。街道(鎮)社區教育中心直接與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簽訂用工協議,根據對方“出單”對農民職業技能進行培訓。
定向培訓模式。街道(鎮)社區教育中心根據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需求情況,對農民實施實用性的技能培訓,使之掌握一技之長,服務于農業生產。
證單培訓模式。街道(鎮)社區教育中心與勞動、農業部門聯合,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考核合格的學員,由勞動或農業部門發給職業資格證書或結業證書,走“拿合格證出門,靠技術吃飯”的路子。
綜上所述,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有機地將新型農民和職業農民結合起來,適應了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體現了農民從身份向職業轉變、從兼業向專業轉變、從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的新要求,回答了今后“誰來種地”的問題。
(責任編輯: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