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大批農民轉移進城,再加上外來打工的農民工,他們居住在城市社區,成為城市新市民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加強新市民教育,提升新市民素質,對推進城市化進程和城市文明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根據平時工作實際,對新市民教育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新市民的特點和新市民教育的現狀
相對原來的生活環境,新市民人雖進城,但思想還未進城,具體表現在受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松散型農田生活影響,思想觀念更新不快,舊的習俗、舊的觀念根深蒂固,城市意識缺乏,文明素質相對不高。如衛生習慣差,缺少規則意識,語言文明需要增強,不顧及個人形象,交往中缺少明禮儀,不愛護公共設施,就業觀念滯后,就業技能比較單一等等。
目前,新市民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重視度不夠,文件多,落實少。投入上嚴重不足,很多社區相應的活動陣地不完善,教育培訓、教育活動經費拮據;社區教育管理者隊伍力量薄弱,對新市民的現狀、教育需求及存在問題調查研究不夠,難以對新市民教育形成有效的引領。
二是管理趨弱。好多新市民租住別人的房屋,和鄰居、社區接觸少,實際與社區脫鉤,造成社區對新市民情況掌握不清楚,管理乏力,服務更顯得十分蒼白,社區教育活動不能吸納他們參加。他們普遍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培訓愿望不強,主動參與社區教育積極性不高。
三是效果欠佳。新市民流動性較大,街道、社區開展的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生活衛生習慣培養等活動,不能真正貼近新市民的需求,新市民參與培訓的愿望不夠強烈,教育培訓效果不佳。
四是措施乏力。在對新市民城市意識、城市行為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培養上,正面宣傳教育較多,但是對一些不良的行為和習慣的引導上,缺乏強制教育措施,沒有媒體曝光批評,不能罰款懲戒,沒有起到促進作用。
開展新市民教育的探索
隨著南京化學工業園區建設用地劇增,近幾年,筆者所在的長蘆街道征地拆遷逐年遞增,每年有近6000人拆遷租房分散過渡,也有近6000人集體搬進安置房,此外還有3000人左右從事建筑業、企業勞務和三產服務業。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建立了社區教育中心校-居民學校-居民小組三級教育網絡,采取以人管人、以房管人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開展了探索性的新市民教育培訓工作。
1.開展素質提升培訓活動
道德教育培訓。近幾年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和市民學校分批分期采取集中授課和送教上門、分發宣傳資料的方式組織居民學習《公民道德建設綱要》,通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具體內容和范例的學習,讓市民了解和掌握道德規范要求,激發他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真正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街道還結合“文明戶、五好戶、新風戶”的評比,引導新市民加強道德修養,做文明的城市人。
法制教育培訓。居民法制意識增強,依法辦事能進一步促進社會法制化,促進全社會的文明進程。由于法律條目枯燥,街道社區教育中心選擇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條目,通過集中講解、廣場咨詢、圖片展示、案例分析、觀看音像資料的方式,讓居民學會保護自己、善待他人,生敬畏之心,做遵紀守法的城市人。
就業能力培訓。化工園區企業眾多,商貿經濟發達,轄區居民進廠務工、棄農從商、從事服務業比較方便靈活。社區教育中心校聯合街道勞保所、社區居民學校、社區勞保站統一規劃、統籌安排,不斷創新培訓模式,堅持貼近實際、貼近農村、貼近農民的原則,從“就業形勢”、“就業政策”、“擇業方向”、“就業信心”、“求職技巧”幾個方面編寫教材、教案,送教下鄉、送教上門。近幾年,全街道積極探索校校聯合、校企聯合、企地聯合的培訓模式,加大對新市民就業技能培訓。街道舉辦了多期護理員、理貨員、保安員、服務員、物業綠化、家政服務、化工操作、包裝工、創業意識等培訓,讓他們真正做到有技術,會就業,促進他們做自信的城市人。
生活常識培訓。社區教育中心編印了校本教材,主要包括基本禮儀、衛生常識、操持家務、家用電器及燃氣具使用、居家安全等常識性知識。通過這些教育培訓,新市民感覺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懂得不僅會工作也要會生活,做會生活的城市人。
2.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長蘆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充分發揮學校的指導、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全面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社區教育活動,把休閑娛樂、文體活動送上門。
社區教育中心和街道文體中心通力協作,近3年送戲下鄉8場,放映愛國主義影片18場,送片下鄉22場。在街道財政支持下,投入40萬元組建17支特色文體隊伍,投資85萬元建設標準籃球場和排球場,投資32萬元購置體育活動器材,每年投入15萬元用于開展文體活動。街道的籃球、足球、乒乓球、棋牌、木蘭扇、留左大鼓、舞龍、舞獅、小拉舞等群眾文體隊伍活躍在城市與鄉村,提高了長蘆文化知名度和經濟效益。“長蘆留左大鼓”被評為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銅獎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蘆小馬燈”和“方巷人走北”申請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街道還定期舉辦長蘆家庭才藝大賽、青年歌手大賽、征文比賽,舉辦籃球賽、棋牌比賽、書畫攝影作品展等。近3年共舉辦文體活動75場次,參加人數近3萬人次。這些活動安排在雙休日和工余飯后,從時間上方便新市民參加,從內容上貼近新市民的精神需求,從而居民參與率高,教育效果好。
3.加強青少年教育,拓寬家庭教育模式
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整合中小學校、結對單位等力量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業輔導、親子教育等活動,居民學校在社區成立了“青少年之家”,逐步把青少年之家建成社區孩子信賴、喜歡、健康成長的樂園。
通過“學校推動、學生帶動、合家參與、評價表彰”這一路徑,在街道轄區中小學開展“心手相牽”學習型家庭創建活動,借助學校力量啟發新市民明白參加培訓與他們生存發展的關系,提高他們接受教育的自覺性,擴大培訓覆蓋面,增強新市民教育的滲透力。
以居民素質、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為載體,開展了“四進家”活動,即美德進家、科技進家、法律進家、文化進家,實現家庭與社會的互動學習,使創建學習型家庭工作逐步成為每個家庭成員的自我行動和自我要求。
對新市民教育的反思
加強新市民教育,提升新市民素質,領導重視、政策保障是關鍵。要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建立健全教育培訓管理網絡,做到部門、街道、社區統籌規劃、統一安排;街道、社區要有專人負責此項工作,要落實領導責任制,建立長效考評機制,把新市民教育工作與干部的業績考核相結合,真正把工作落實到行動上;要加大投入,落實必要的保障經費,做到有人、有錢、有物;要制定科學、操作性強的新市民教育規劃和活動方案。
要以社區為依托,加強陣地建設,建立新市民聯系點、服務熱線,以及新市民教育培訓點,建好社區教育平臺。以新市民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廣場文化活動,注意培植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正確引導自發性文體活動,把新市民素質提升教育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廣大新市民在喜聞樂見、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把增強城市意識作為提升新市民素質的首要任務。加強新市民的時代觀念、文明準則和城市意識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樹立體現城市文明的規則意識、衛生意識、城市公共生活意識、人際交往意識,自覺養成講文明、講安全、講衛生、守秩序的良好習慣。通過開展法制文藝演出、法制宣傳展覽、發放宣傳資料、贈送法律書籍等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法制文化氛圍。要經常性地開展法律法規進社區、進商場攤點、進園區企業、進集居區,為新市民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引導新市民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意識,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加大對勞動就業、扶貧以及勞務培訓等資源的整合,積極開展新市民就業培訓,開展更多的創業培訓,激發廣大新市民創業興業,達到新市民經濟增收、生活穩定、素質提高的目標。
創新新市民教育模式。新市民教育要從孩子抓起,借助學校的力量,加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通過教師推動、學生帶動、合家參與,讓學生向家人宣傳文明知識、城市意識,增強新市民教育的影響力;要建立新市民管理和服務綜合協調機制;要抓好各部門聯系社區、社區聯系居民小組、干部聯系點(社區)的工作;要建立管理服務網絡,把新市民的登記管理與社區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計生服務管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開展一系列評比活動,對新市民中的先進和典型要進行獎勵,樹立先進典型,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人;注重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抵制不良風氣,自律不文明行為。
要及時總結糾偏。新市民的情況特殊復雜,新市民教育難度相對較大。在積極開展新市民教育的同時,要加強此項工作的總結、分析和研討,放大成功經驗,及時發現工作中的不足,及時進行有效糾正,這樣才能保證新市民教育的凝聚力和活力,讓新市民早日融入城市,做文明、“強壯”的城市人。
(責任編輯: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