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 當你成熟到明白婚姻的含義時
“銘刻在我心中的一直有這么一句話:‘在我們這一代,如果有東西壞了,我們不會輕易地扔掉,反會找辦法把它修好。’這是一位和丈夫締姻65年的妻子在回答記者‘為什么你們倆可以在一起這么久’時的答案。”
Sue Groffman
37歲,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出生和成長在英國南部Wiltshire郡里的一個小鎮。和丈夫是同齡人,從相識、相戀到相伴已有20年,現有一個3歲的兒子,另外收養了一只小貓。曾經在當地一家會務公司擔任公關咨詢,做媽媽后,從全職員工轉為兼職員工。現在一家人幸福地過著簡單而忙碌的生活。
年齡只是個數字,與愛無關,與婚姻無關。不管在什么年齡階段,只要心里感覺是對的,人人都可以去愛,去成家。同樣,性別和種族也不是重要因素。
在英國,年滿16周歲就可以合法結婚,不過不滿18周歲就想結婚的話,必須取得雙方家長的同意。我結婚時33歲,當時,我已經和男友Alex交往了7年。婚前,我們也聊過是否可以不結婚,但最后我們還是保守地選擇了婚姻,因為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被認為是婚外產物。而我身邊年齡相仿的好友,在什么年紀結婚的都有,有20剛出頭就結的,有和我一樣等到30多歲的,也有到現在奔四還沒結的。結婚早的朋友當中,有已經分開了的,也有快要慶祝20周年的。大概每個人對婚姻的不同態度和信心導致了不同的處境吧。銘刻在我心中的一直有這么一句話:
“在我們這一代,如果有東西壞了,我們不會輕易地扔掉,反而會找辦法把它修好。”這是一位和丈夫締姻65年的妻子在回答記者“為什么你們倆可以在一起這么久”時的答案。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當然,我們可以指責現在的社會制度導致了目前離婚率的增多——現在,離婚變得容易且不失體面,這使得結婚也變成不那么嚴肅的舉動了。但我始終認為:無論男女,只要足夠成熟,成熟到能完全明白婚姻的含義和所帶來的責任,那么不管年齡多大,就已經達到了適婚年齡。
如果談到男女雙方的年齡相差幾歲適合,我覺得,理論上是沒有規則的,大幾歲、小幾歲都可以。但考慮到實際狀況時,就必須想到年齡的差距問題了,比如想要組成一個有小孩的家庭,如果一方的年齡已超過生育年齡,那就會變成很艱難的選擇,或者即使能生,也缺乏養育孩子的精力。
說到小男大女、通稱姐弟戀的關系,遺憾的是,當代主流社會還沒有接受這種婚姻,不管我身邊的男人或女人都趨向認為這是一種基于性需要的關系,因為沒有愛情的支撐,一般很難長久。我認為,這絕對是一種偏見!為什么男人年紀大一點才好?是不是說老男人更權威、更有才、更可靠?難道女人只能扮演弱者的角色?女人完全可以嫁給一個比自己年紀輕的男人!大家都知道,美國電影明星Ashton Kutcher(電影《喬布斯》的主演)和 Demi Moore就曾有場姐弟戀,他們結婚時,她已經42歲,而他才27。雖然他們最后分手了,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姐弟戀都會失敗,他們的婚姻結束可能與他們都是明星有關。
總之,年齡與愛無關,與婚姻無關。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俄羅斯 等待可以快樂,但沒有強求的幸福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那么一天或者一個瞬間,你會遇到你的‘Mr Perfect’。我寧愿等待一個對的人而快樂著,也不愿和一個不適合的人因為任何原因一起不快樂地生活。”
INNA
28歲,來自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市現正戀愛中,很快準備結婚。目前工作生活在北京。
我傾向和年齡比我大很多的男人交往,這是有原因的,我的父親從沒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留下過任何的痕跡,也許因此,我需要一個懂得關心、值得我學習和尊敬的男人,又或者我只會被聰明、有才華、有故事的人吸引?而往往,這種人都是年齡大一些的、社會經歷豐富的。現在,我的男友大我4歲,他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講都是完美的——受過很好的教育,聰明,堅強,有理想,非常有責任感,總是為別人著想。他在32歲時經歷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這些經歷大部分比他年長的人都未曾有過。
但這并不代表我認為年紀在婚戀中是重要的事情,恰恰相反,年齡一點都不重要。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那么一天或者一個瞬間,你會遇到你的“Mr Perfect”。我寧愿等待一個對的人而快樂著,也不愿和一個不適合的人因為任何原因一起不快樂地生活。而事實也證明,我的等待是值得的。在我的周圍,我認識的很多人(包括我的母親)在他們40甚至50歲的時候才遇到自己真正的另一半,當然,也有很多的情侶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就開始交往,現在依然非常開心地生活在一起。只要兩個人彼此相愛,年齡就會變成次要的。
俄羅斯依然算是一個傳統保守的國家。在幾年前,很多人認為到了年齡的女人必須要結婚生子,雖然漸漸地這些理論已經變為了陳腔濫調,但是依然有很多女人在這種傳統的社會背景或家庭背景影響下著急結婚。我依然記得,在我剛滿18歲的時候,曾曾祖母曾經很嚴肅地和我談過有關男人、男朋友的很多問題,還問我準備要單身多久,強烈地建議我不要再那么挑剔,快點結婚,盡快生小孩,否則等太大了就不會有機會了……現如今,我和一個我愛的中國男人在一起,經歷著一段非常穩定的感情,而且很快就要結婚了,真希望可以告訴曾曾祖母我所經歷的一切,讓她看到現在的我,遺憾的是她已經不在了。
我相信,人的情感不能用一般的規律來解釋,它是很感性的,在不影響到其他人的前提下,人們有權利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也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正確的和必然的時間去戀愛和組成家庭,只有通向了解自己真正人生目的的旅程。
日本
年齡與戀愛無關,卻是婚姻中不得不考慮的要素
“婚姻是與家人、親屬等都息息相關的事情,所以能夠理解周圍的人,并且也能夠得到周圍人的理解是很重要的,而這些都要求準備結婚的人有適宜的年齡和社會經驗。”
楠本路子
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現居北京,與兒子、女兒三人一起生活。畢業于日本法政大學法學部,從事傳播方面的工作后,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留學學習語言,其間與中國人相識相戀并結婚,因此于1998年來到中國河北省生活,2002年定居北京。2009年丈夫病故。2011年設立北京北之海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致力于收集宣傳北海道信息的工作。
我認為,年齡與戀愛無關,但是在婚姻中,年齡卻是一個需要考慮的要素。戀愛通常是兩人之間的關系,只要本人覺得好就可以了,但婚姻卻是與家人、親屬等都息息相關的事情,所以能夠理解周圍的人,并且也能夠得到周圍人的理解是很重要的,而這些都要求準備結婚的人有適宜的年齡和社會經驗。所以,對于極為重視婚姻穩定性的女性來說,一般會選擇有著穩定的職業和收入的年長男性。當然,也有個例。
雖然在日本,女生16歲,男生18歲,就可以結婚了,但現在也是晚婚化的狀態,我的許多職業女性朋友,很多在45歲到50歲之間還沒有結婚。晚婚和獨身都是個人生活多樣化的表現吧。而且我的朋友之中,早婚(25歲之前結婚)的比晚婚(30歲以后結婚)的離婚率要高一些。
我自己則是在30歲時結婚的,這和日本現在結婚的平均年齡比較相近。按當下的說法,我們是姐弟戀,我的丈夫比我小5歲,但他社會經驗豐富,思維方式比較成熟,所以沒有任何的不協調感。其實,更重要的是“人生年齡”吧。所謂人生年齡,就是實際年齡、精神年齡和社會經驗的綜合判斷。如果這樣思考,實際年齡的差距最大在十歲左右都是相宜的吧,因為如果超過十歲的話,可能就會有代溝的問題了。
新西蘭
年齡不是愛和婚姻的條件
“沒有人能對最棒的夫妻關系進行定義,包括年齡差距上的定義。可能衡量的唯一參照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是否感到幸福。”
Hannah Gibson
27歲,出生在英國的蘇格蘭,11年前與家人一起搬到了新西蘭住。正在攻讀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生學位,十分熱愛自己選擇的專業。愛好旅游,學習外語和做飯。
在新西蘭,大多數人會在30歲左右結婚。不過我并不認為30歲是一個最適合結婚的年紀,關鍵不是你有沒有達到年齡,而是有沒有找到相伴終身的人。當你找到那個人,你們準備好了去說婚姻的諾言時,就是最好的時間。在什么年齡,我們都能去愛。
如果是30年前的話,情況就不同了。當時結婚年齡較早,是因為一般大家都是先結婚后同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就同居,自然在統計時,結婚的年齡就日趨增大了。結婚晚,也和人們想先掙錢有關系吧,先立業后成家。再有,社會對大齡單身女子現象的習以為常,也是造成平均結婚年齡變大的原因。如果大家都在背后議論,“多大了,怎么還不結婚呀,是不是有問題呀”,那么這種社會壓力必然迫使女孩子趕快結婚。
我今年27歲,還沒有結婚,因為還沒有找到合適我的另一半。不過我很喜歡家庭生活,希望不久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侶。我希望我的男友或丈夫和我的年齡差距不會太大,最好是比我大3~5歲,如果比我小,我想最好別超過5歲。
大丈夫小妻子,應該是大多社會中比較經典的婚姻組合。有人說,這是因為女人比男人早熟,也有人說是傳統的繼承。雖然這不是絕對的事情,不過我也能理解客觀上的結果是男性的年紀大于女性時,婚姻關系更穩定。這種大丈夫小妻子的反面就是小丈夫大老婆了,所謂的姐弟戀吧。姐弟戀,如果相差十幾歲,在新西蘭社會中會引起一些好奇,因為這種關系畢竟還算少。但是人們并不會過多地議論或鄙視這種關系。我想,沒有人能對最棒的夫妻關系進行定義,包括年齡差距上的定義。可能衡量的唯一參照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是否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