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變形金剛4”正在席卷全球,電影中擎天柱手持巨劍馴服機械恐龍的鏡頭更是令無數人血脈噴張。或許是由于人類在遠古時期與動物生死搏殺而留下的陰影,在人類強勢之后,獵殺與馴服動物仍是極大的需求渴望。而隨著文明進步,這種渴望,不再表現在獵殺、圍捕和馴服,而是慢慢轉向在藝術作品、電影或者時尚元素中呈現。
像“金剛”、“大白鯊”、“侏羅紀公園”這類影視作品都反映了人類對動物的恐懼,而“里約大冒險”、“馬達加斯加”、“穿靴子的貓”又反映了人類對動物的喜愛。人為什么恐懼動物,又為什么喜愛動物?實際上,面對動物時我們往往能直面自己。正如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與老虎的搏斗、廝殺,實際上也正是派與自己思想的斗爭和掙扎。
如今,渴望馴服動物的需求,演變成渴望穿戴動物。當然,皮草和象牙制品現在已經明令禁止了,直接穿戴動物制品也成為違背人道主義的行為。不過這可擋不住時尚大師們創意的腳步。例如Cartier將美洲豹的元素設計到了極致;BvLGARl則將蛇作為靈魂象征;由英國裝置藝術家Billie Achilleos用Louis Vuitton小皮具設計的一系列動物形象,也曾經在中國的上海和大連進行過展出,獲得了諸多消費者的喜愛。
在藝術圈,也有一群藝術家,他們喜愛動物,觀察動物,并且以動物作為自己的靈感繆斯。其中較為著名的還有上個月與ARTY一起在上海世紀公園展出最新作品的Florentijn Hofman,他的大黃鴨、神戶蛙,以及才在上海露面的粉紅貓,都是以動物為原型而進行的創作。
人們通過觀察鳥類學會了飛向天空;通過觀察魚類學會了在海里行進;通過觀察蝙蝠學會了聲納雷達。本期ARTY雜志,我們將一起來探究那些通過動物形象表達美好寓意的藝術品以及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