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媒體爆出某中學5位初二年級學生離家出走。24小時后,他們在另一座城市的一家小旅館中,被及時趕到的學校負責人和家長們找到了。
在講述出走經過時,一位同學說:“我們出走的想法在本學期開學時就有了,主要是對劉老師不滿意。我們離家出走,很多同學都知道。當時,我們找很多同學借錢,70%的同學都借錢給我們了。有位同學把身上僅有的3元錢都拿出來了。”他們一共借到400多元錢。周四下午放學后,他們一起坐夜車離開,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到這里的時候已經是凌晨兩點多,身上只剩下50多元錢了。沒辦法,我們只能在一個小區的花園里蹲著。一個保安哥哥發現了我們,看我們可憐,就給我們買來了面包和水。警察叔叔把我們安頓到一個小旅館。”
學生們出走的原因是:不滿老師懷疑自己早戀,感覺來自師長的壓力過大……他們以集體出走的方式,向學校、向家長表示抗議。
“這5個娃娃中,有4個都是成績很好的,只有一個成績一般。”家長們的說法,證明孩子們的出走與厭學無關。
我不是探討在學生集體出走事件中,到底該由誰負責任,而是說——初二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發育的高峰期,叛逆、幼稚、盲目、自我,渴望與異性交往、做事情不計后果……此時的他們,正處在一個矛盾的旋渦中。他們具備了青春期孩子所有的、最顯著的特征,而師長們忽略的恰恰是青春期孩子的特征。老師的嚴格管理、父母的不當指教,成了孩子們出走的催化劑。
曾經做過一個有關中學生離家出走的調查。調查顯示,91%的中學生在遇到困難、遭遇挫折或是被師長誤解時,都產生過離家出走的念頭。當然,真正做出極端出走行為的中學生并不多,他們中的大多數,會在有了強烈出走念頭的同時,很快給出一些自己不能離開家的理由。比如:出去了遇到壞人怎么辦?沒錢了沒飯吃怎么辦?外面的人再怎么也沒父母對自己好……此時,他們會自動放棄出走的想法,轉而去面對眼前的難題。這5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出走前向周圍的同學借錢,誰都知道他們要做什么,借錢給他們的人擺明了支持他們采取行動,卻沒有人向學校家長反映此事。可見,“中學生離家出走”在校園中很有市場。甚至,在有些孩子的眼中,敢離家出走的孩子很有些“英雄”氣概。
面對這樣的孩子,特別是面對特別有個性的孩子,一味的管理和指教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因為,所有的道理孩子們都懂,甚至所有的危害他們也清楚。孩子們的目的——讓自己在反抗中顯得與眾不同,讓師長們感受到反抗的力量,以重視自己的存在,并在抗爭中獲得尊嚴。也許,大人們會說,沒有人不在乎他們的存在和尊嚴呀!可師長們把關愛轉化為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的卻是不尊重,是強加于人。“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們眼里就只剩下“可惱”了。
如何“收拾”學生離家出走的“殘局”?如何以絕后患?不是辭退那位嚴格執教的劉老師,不是讓離家出走的孩子回家反省。不是讓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
能給老師、家長補補課嗎?讓他們真正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熟悉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打交道,知道怎樣的教育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對那些特別有個性的孩子,柔和的教育、真切的共情、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這樣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讓離家出走的孩子和同學們講講自己的經歷,就說說夜宿小區長椅,保安給他們送來面包和水時的感激,說說流落街頭四處找工作想養活自己卻到處碰壁的艱難,說說險些被術知來路的人帶到廣西“打工”的后怕……這不僅能教育身邊的同學,而且能讓出走的孩子回憶起當時的驚心動魄,能讓他們真切體會到——雖然老師、父母的某些做法讓他們不夠滿意,但師長們對自己的愛是真真切切的。
至于師長們擔心的“早戀”,何不做些有趣的比喻與安撫呢?就比如——
冬天剛走,天氣有些暖意的時候。我看到干桔了一個冬天的迎春,枝條泛綠了。沒幾天,有了綠意的枝條上就鼓起了花蕾。后來又下雪了,天放晴時氣溫還很低呢,那迎春就星星點點地開了。站在迎春前,我看了半天,那一朵朵嫩黃的小花,顫巍巍地迎著寒風,開得真美!那一刻我想到——這迎春花多像青春期的孩子呀!他們身體里春的鐘醒了,誰攔得住他們開花啊?
可是,你能讓四月的樹結果子嗎?青春萌動,如同四月的芳菲;愛情呢,就像夏日樹上半生的果子;婚姻啊,就是秋后豐收的果實……這事兒要是心急,行嗎?春的美好在于成長!話說至此,再說“春日”里的長身體、增學識、明事理……就好聽多了吧!真希望,老師和家長們能看到這篇文章……聰明的孩子,你要把這篇文章推薦給師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