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想對德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越是對德格感到迷惑。有太多的謎,有太多的為什么要問。
雀兒山,就是一個謎。
就連雀兒山這個山名的由來也讓人困惑。據德格有關資料對雀兒山這個山名的介紹,說:“雀兒山,藏語中稱為‘措拉’。山形如巨鳥羽翼,故名。”
顯而易見的是,藏語“措拉”并不含有“巨鳥羽翼”的意思。反倒是,從藏語角度看,把“措拉”分開來說,分明含有“海子”和“山”的意思,與“巨鳥羽翼”似乎沒有關系。
根據德格人的介紹,雀兒山這個山名,流傳不過半個世紀,在這之前,人們一直稱之為“措拉”。后來有外地來人為了說明這座大山的高峻,附會說,有民間傳說:“飛鳥也難飛過雀兒山”。但是,還是沒有說清,這座山為什么叫做雀兒山?
有記錄表明,真是德格以外的人把“措拉”稱為了“雀兒山”,于是,同一座山有了兩個稱謂,而今,習以為常了。德格這地方各種文化并存、交融,從這個山名中也表現了出來。
從地理上說,雀兒山屬橫斷山系沙魯里山脈的一部分。它在德格這片土地上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縣境,綿綿100余里,生生把德格分為了東西兩大部分。
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不可能不對一個地方的形成、發展和歷史產生影響,德格,不可能不受到這座高山的影響。
影響德格的還有兩條大江。一條叫雅礱江,藏語稱為“扎曲”,意思是“從石崖縫里流出的河”。這條江從石渠縣進入德格后,左顧右盼,先是由北朝南,后是掉頭向東,在德格東北部遼闊的草地上緩緩流淌300余里。
另一條叫金沙江,藏語里稱為“志曲”,意思是這是條“從牦奶牛鼻子里噴出來的河”,從西北向東南方向,在德格西南邊的高山峽谷間橫沖直撞,也在德格縣境內流淌300多里。
清楚了“扎曲”和“志曲”的本來含義,更驚嘆在這片土地上先人們的智慧。他們留給了后人這兩條大河的稱謂,向后人們展示了他們高超的語言概括能力,寫實,直樸,生動,形象,先人們對事物的解釋、說明,也洋溢著他們的浪漫情懷、非凡想象力。
德格,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中是一座大山,東西各一條大江。甘孜州18個縣,這種地貌也只有德格。
川藏公路全程的最高處,是雀兒山4940米的山埡口。站在山埡口朝四下看,春夏時節,看到是如洶涌浪潮般起伏連綿的群山,風起云涌的云海。秋冬時節,滿目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傲然迤邐的雪峰此刻更是超凡脫俗,在藍天下如寶劍直刺蒼穹,青光映日。
這樣多、這樣高的山。在這里,空氣中的含氧量僅有海平面的一半。但是這里卻與海洋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
專家考證說,雀兒山上的巖石成分是海洋巖石的成分。那是緣于在遙遠的3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撞擊,把稱為“特提斯海”、即古地中海的海底擠壓成為隆起的高山,青藏高原橫空出世,橫斷山系強行南下,兩大自然實體不知是機遇巧合,還是偶然相逢,擠壓、撞擊,山地自然奇觀由此出現。群峰俊秀、怪石嶙峋的雀兒山,只是當年大自然偉力杰作中的若干“作品”之一。
八座海拔高度都在6000公尺左右的雪峰,在凜冽的寒風中俯視四野,昂首蒼穹。其中那座有6168公尺高的山峰大笑著宣稱:在這里,與我如此相似的兄弟竟然有八個!人們記住了他說的話,就把他稱為“絨麥俄扎”,他是雀兒山最高的山峰。
高海拔,長冬短夏,造就了雀兒山上眾多的終年積雪現代冰川。冰川,沿著川藏公路,舉目可以望見。離開公路,騎馬朝大山深處走去,靜臥在人跡罕至處的冰川,保持著它的原始、自然。
冰川,在雀兒山下的“新路海”邊也可以看到。
但是,十人中有九人,最先驚嘆的卻是這潭碧波蕩漾的湖水。這是一處由冰川掘蝕形成的高原冰川湖泊,在群山懷抱中,森林環繞下的湖泊,如雀兒山有著“措拉”的稱呼一樣,她的另一個名字叫做“玉隆朗措”。譯為漢語,意思是“讓人傾心的神湖”。
傳說是格薩爾王的妻子到了這里,讓這美不勝收的山光水色吸引,以致不想離去,但她又不得不離去,只好把心留在這里。這才有了這個優美、動聽,讓人心馳神往的湖泊名稱。
雀兒山麓,有眾多的高原湖泊。距離“新路海”二十公里處,“木日措”靜靜地躺在馬石公路一側。湖四周牧草青青,湖面上魚躍鳥飛,靜謐中涌動的蓬勃生機。來到這里,宛若到了人間仙境。
順馬石路走一段,在“海子山”上看得到雀兒山延伸過來的一條山谷。那條山谷,自然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臺地”,每一階“臺地”上都有一個湖泊,大小不同,水色各異,據說,上下共有湖泊達12處之多。難怪,《德格縣志》介紹說:“雀兒山以其矗立的冰川、巍峨的雪峰著稱于世,大小高原湖泊星羅棋布。”
其實,圍繞雀兒山,到處都有讓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地。集雄奇險峻、秀麗明媚兩種截然不同風光于一體的雀兒山,有太多的不為人們了解的秘密。
越過一個神秘的高度,無數座高峻的山峰就會寸草不生。這個高度,人們把它叫做“雪線”。出現在“雪線”以上的生命都是奇跡。在“雪線”以上裸露的山石和嚴寒一起,卻能把冰雪挽留下來,再慢慢地融化成水滴,靜靜地向低處滲透。
過了“雪線”向下,山體上出現了茂密的樹林,樹林向下延伸,快到山腳,又禮貌地讓位給了多姿多彩的灌木叢,接近平壩,灌木從又被草坪替代,現在,草坪,又被越來越多的耕地取代。
專家說,雀兒山自然垂直分布的山地,其實是生物學的基因寶庫。但人們直接看到的卻是,這里是好多動物、植物的天堂。雀兒山真是一個難解的謎,它不僅僅是壯觀自然景象的集成者,它還是巨大財富的集中地。
如此物寶天華地,與雀兒山等大山的存在,與金沙江、雅礱江等這些江流的經過,已經有密切到了一刻也不能分離的關系。這樣的山、這樣的水,已經有了3500萬年的歷史。這時間,對于人類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年代,而山水,卻成了人們朝夕相處的朋友。
在德格雀兒山浩瀚的森林里、無際的灌木林里,遼闊的草地上,棲息著豹子、熊、白唇鹿、獐、猞猁、盤羊、旱獺、貝母雞、白馬雞等國家保護的一、二級珍貴動物;超過千種植物資源里,德格的“八烏蟲草”和“玉隆大黃”等藥材,歷史上國內外有名。
其實,分布在高山、草地、峽谷、河灘和森林里的藥材何止幾種名貴藥材。德格的藏醫說,人世間有一種病,自然界就有一種能治療這種病的藥材。這里的藥材都是無污染的綠色植物,是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藏藥中的植物藥具有極高的有效成分。
于是,在德格這片山水中,一個具有獨特醫藥學理論和濃郁民族特色的“南派藏醫學派”誕生了,從形成完整的醫學理論至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名醫輩出,著述不斷,好多寺院開辦了“門巴扎倉”,藏醫人才得以培養,傳統藏醫學得以繼承。
在這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下,為了生存發展,人們創造出了一套適合這方水土的生產方式,于是,有“文化”的種子悄然萌芽,人類文明逐步告別了野蠻時代。伴隨著一定生產模式、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文化”,以它的進程、變遷,也在這方山水打下了人類活動的深深烙印。
雀兒山,從何時開始你竟有了那樣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無言,水歌吟。
山水本為一體,山為水宗,水是山主。山因水綠,水依山清。
千百年來,就是從雀兒山那樣的座座山頭茂密樹林里,源源不斷流出清澈的溪水,萬物才得以滋養,以后出現的人類社會才得以發展。從雀兒山那樣的山體里浸出的永不枯竭的滔滔江水,才成就了這片土地上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歌。
還是在這片山水間,人類的活動還在變化。
有一天,這片山水上的人們接受了“旅游文化”這個新近組成的詞語,開始了對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的重新審視。喚醒沉睡廢墟,擦拭歲月的銅鏡,讓人們透過綠色的斑點看到了古樸、凝重歷史過程中田園的理想。
旅游,能叩響寶藏財富的大門?
旅游業是一門文化性極強的經濟產業,也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第一次,人們把旅游、文化、經濟三者間的關系梳理得如此明晰,第一次,人們看清了文化在旅游這個朝陽產業中的靈魂、核心地位。多姿多彩的文化不僅解決了單純游山玩水帶來的審美疲勞,而且把旅游業引向了可持續發展的寬廣大道。
拂去厚重的塵埃,可驚動了無言的大山?
遙想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擊那瞬間的驚心動魄,大山是在對你講述大地拼接與傷殘而產生的陽剛和壯美;策馬萬里平川,綠浪起伏,草地上牛羊成群;山風乍起,看林海洶涌,聽嘯聲陣陣;看江流,有時奔騰咆哮,一泄千里,氣勢如虹;有時飛翠濺玉,有時迂回蛇行;湖泊如鑲嵌在大地上珍珠,蕩漾著讓人沉靜的靈性;德格的山山水水,冬來雪靜氣清,春夏滿目花海。處處有好景,時時景各異。
在雀兒山,一物一典故。
即使是古堡廢墟,在破敗衰落的痕跡中,都能發現歷史獨特的凄美,曾經閃爍的文明的光暈。山腳下湖泊邊,巨石上的“六字真言”告訴你,默頌或高聲唱出,就能贖救六道輪回中所有的眾生,藏傳佛教哲理中有人性善良的光輝。
蜿蜒的驛道上,曾經馬幫往來,其間多少歷史風云;與天然原始地貌融為一體的民居、寺廟建筑,古樸如畫,卻又生機盎然,隱含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理念,所有進入你耳朵的傳說都是綠色的、純靜的、自然的、安詳的。
雀兒山,在今天,準備好了沒有?有一種叫做“旅游業”的新的生產方式又要依托你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