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月圓之夜,中秋宜靜賞,而元宵喜歡騰。靜賞怡己,歡騰樂眾。“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新春又逢佳節,人們結伴游春賞燈,不只喜慶熱鬧,更是詩意盎然。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盧照鄰的筆墨向我們展示了唐朝元宵夜的盛況。滿城流光溢彩,把大地點綴得絢麗繽紛,燈光彌漫無際仿佛與天相連。徹夜燈火通明,璀璨如星、垂懸似月,分不清天上人間。元宵節又名燈節,燈是節日的主景,人們張燈結彩,把新春的歡喜和祈盼都融入到紅彤彤的燈火中。而賞燈是元宵節的主題,歡聲笑語,贊嘆流連,當人們陶醉于光的詩情畫意,也成了這燈夜里的迷人風景。
人們用燈火營造了節日的氛圍,而這氛圍也影響著人們的心情。“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元好問《京都元夕》)盡管字里行間也見街市繁華,但是歡笑中分明有一種被動的味道。難道是眾人皆醉詩人獨醒的寂寂之味?或者緣于素淡的心情,在這歡聲笑語里,感受到了俗世的柔和與溫暖?抑或是詩人以一種蕭然人外的飄逸,悠游于喧囂的人群中,既不疏離,也不沉迷?詩的魅力原不只在字面之上,就如元宵節的魅力不只在喧嘩中。
與元好問富有禪意的表達不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則寫得深情款款,讓元宵成了愛情的佳節。詞中也描繪熱鬧之場景:“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也有歡笑之人群:“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但不是若有所思的被動跟隨,不是模棱兩可的似是而非,而是殷切的期待和尋找。不是心之所系者,則任其紛雜繁復,任其燈影漾動,皆不停留。人潮漸近,身影漸遠,該有多少失落,又有幾多希望在其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終于明白,所有的熱鬧繁華,不過是陪襯。有人懂、有人珍惜,這良辰美景才有意義。在激動欣喜的時分,應該感謝的還有那份“眾里尋他千百度”的專一與執著。所謂幸運從來不是偶然的存在,美好的東西常常來自孜孜不倦的追求與努力。
除了詩詞,元宵節還有創作燈聯之傳統,讓賞燈的過程更富有情趣。據說燈聯還成全了王安石的人生兩大喜事呢!相傳上聯是元宵佳節時,某戶人家的征聯招親:“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則為考場試題:“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以招親聯應對主考,返鄉再次經過招親人家時,又以試題聯應對,兩全其美,雙喜臨門。故事讓人聽來倍感幸運之神的美妙神奇。當然,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能夠進士及第還是憑其真才實學。至于燈聯為媒之說,或許真有可能。在婚姻依憑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的年代,能夠以聯招親,可見閣中那位幸運的女子是知書達理的,其父母亦開明且愛才。同時,也說明當時燈聯的興盛。燈聯雖然簡約,但是小中寓大,可蘊含豐富的知識內容,展示智慧與藝術的魅力,是一項優秀的習俗文化呀。
孩子們在節日里歡喜嬉戲,可大人們常借機“考試”一番,也因此試出了許多名詩佳對。某年元宵,照例點燈燃炮,張英又借機考兒子了,出聯:“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幸好其子張廷玉才思敏捷,對以:“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真個對仗工整,應時應景,堪稱妙對。只是這樣的故事場景已顯得遙遠了,如今的大小孩子們,對電腦上的“QQ飛車,”“穿越火線”等等網絡游戲,玩的是得心應手。而對聯于他們,是多么陌生的事物啊。所幸國學已開始被重視起來,其任重而道遠。
元宵節的習俗里還是一項特殊的藝術文化,可想知道是什么?它呢,“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禽,也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紀曉嵐)你想出答案了么?它就是:猜謎。把謎語貼在彩燈上,供人們賞燈時猜,就叫猜燈謎。燈謎熔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爐,是一項啟迪智慧的益智活動。構思巧妙的謎面,令人恍然大悟的謎底,在思考與歡笑中把元宵節的品味推向了更高的層次。
東風夜放花千樹,絢麗多彩的燈火照見人們的歡笑,也輝映深厚的傳統文化。春天亦在人們的喜慶中彌漫開來,很快將是百花爭妍、萬紫千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