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立奎的藝術人生,有著新時期中國軍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浸染了濃郁的人民軍隊特有的人文氣息。中國人的人民軍隊,素來重視文武互相陶淬,是鋼鐵之師,也是文明之師,一個強大的國家,少不了文化的強大。
作為國防大學專業畫家,張立奎一直以中國傳統的水墨語言,追求著人物畫的更新、更高的境界。但他對這個更新、更高的境界的追求,不是以復古的方式進行的。他是在現代性的意義上,一方面,以傳統水墨文化思想資源為其形式語言顯現之本原,另一方面,則以當下國家意識主旋為其終極價值旨歸,將西方文藝復興以降(包括現代、后現代)的視覺文化資源作為構成其畫面的“物質性”元素,而完成其個性化的風格學建構的。
張立奎先后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水墨人物畫研究生班、中國國家畫院水墨人物創作課題班,有明晰的“科班”背景。就藝術教育而言,中國的學院教學有兩大功能:其一,是放眼世界,汲取人類的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和嶄新的文化創造;其二,是關注與國家現代化進程有關或與現實國計民生有關的思想人文文化建設。事實上,20世紀中國學院教育的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為因果的。所以,一旦當我們把張立奎先生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國際藝術大展獲獎的作品,以及他在汶川地震時期創作的那些感動人心弦的主題性作品放到20世紀中國美術學院教育成果的歷史時空進行審視,就會發現,正是他在受業上述學院教育時所打下的扎實的現實主義寫實功底,才使得他現在以水墨材質為形式語言載體的作品有了鋼鐵鑄成的雕塑一般的效果,且由此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精神紀念碑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價值。
20世紀上半葉,通過學院教育引進的源自歐洲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方寫實手法,是與新文化運動引發的促使中國政治形態發生驚天動地大變化的啟蒙思潮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正是這種寫實手法與嗣后整個中國社會變革的精神訴求相聯姻,才催生了影響整個20世紀乃至于今天的中國社會文化思想變遷的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的誕生以及此后的大規模發展。張立奎的水墨人物,有著清晰的20世紀中國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手法的影子,甚至,可以說這是他的水墨人物畫的主要的內在語言形態支撐。不過,這已經是張立奎在世界一體化時代語境,重新對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手法進行嶄新的學術界定意義上的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了。
正是這種現實主義,以及張立奎在這方面所達到的特殊的高度,使得他的水墨人物,第一,與世界一體化時代的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第二,因其具有當代中國文化自身的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值得研究、值得關注的重要的學術意義與學術價值。
二
在當代,畫壇上軟性的作品比較多,而張立奎的作品正相反,是剛性的。譬如,它以獷麗、瑰奇的筆墨,使他所畫的《守望的人》(196cm×98cm 2008),剛猛、威武但絕不冷硬無情。在這幅作品中,他沒有去潤色、美化他所畫的人物,而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襟懷和憂患眼光,來表現他所深深熱愛著的人民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