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招待會給2014年兩會畫上圓滿句號。這是李克強任內第二次記者會,他在118分鐘的時間里回答了15個提問,涉及中國內政外交的方方面面。 “治理霧霾,不能等風盼雨”、“要貼近百姓的GDP”、“磨好了斧子才能劈開柴”、“干一寸勝過說一尺”……一句句閑聊式的表態,留下的突出印象是誠懇和務實,更傳遞出改革的決心和定力。2014年被稱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外媒注意到,改革是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提及最多的關鍵詞,而2014年3月13日全國人大會議高票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一詞更是被提及77次。
英國路透社稱,盡管執政一年的習李領導層在反腐敗方面重拳不斷,已有20多名省部級干部落馬,但外界對中國的反腐能否持久以及如何應對制度弊端仍心存疑慮。“中國是法治國家,不論是誰,不論職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觸犯了黨紀國法,就要依法依紀嚴肅查處、懲治。”李克強對此明確表態。路透社說,兩會期間,中紀委網站仍不斷爆出官員被調查落馬的消息。對于路透社“您上任一年最大的挑戰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這一提問,李克強給出的答案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挑戰”。路透社報道稱,李克強坦承,中國既要穩增長、保就業,又要防通脹、控風險,還要提質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標的實現需要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這是高難度的動作。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李克強暗示,中國政府能夠容忍該國影子金融體系出現債務違約。他還表示,相比于經濟增長率,中國政府現在更關注就業形勢。韓國《韓民族新聞》13日文章說,李克強就中國今年實現7.5%的增長目標顯示出很強自信,稱雖然去年不少西方媒體也看衰中國經濟,但中國最終克服困難實現了預定目標。
瑞士《商報》稱,雖然挑戰巨大,但李克強承諾會對腐敗“零容忍”,中國政府的聲音響亮堅決。腐敗、貧富不均和污染是眼下中國人最痛恨的事情。日本時事通訊社13日報道說,李克強將治理大氣污染說成是“對PM2.5宣戰”,強調“不是說向老天爺宣戰,而是要向我們自身粗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宣戰”。文章稱,李克強5次使用“宣戰”一詞,說明中國政府務實,非常關注民生,并沒為保持經濟高增長率而對大氣污染懈怠。德國《時代周報》稱,中國正出現一位“綠色總理”。文章說,中國人通過幾十年努力戰勝了貧窮,現在又開始向污染宣戰。
西班牙《非洲新聞》評論稱,李克強在記者會上的對答,表明中國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動力,中國希望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將角色從“世界工廠”轉化為發明者和創新者,經濟發展的動力轉為內需拉動。中國愿意承擔一些風險,并付出增速放緩代價。
《韓民族新聞》13日報道稱,兩會期間,無論是做政府工作報告還是會見記者,李克強都語氣沉穩、表情堅決,顯示出大國總理的穩重感,甚至已經有“李克強范兒”的新詞匯出現。臺灣“中央社”稱,李克強今天展現十足自信,以直白語言暢談“李克強經濟學”成效,強調“李克強(GDP)防線”在于保證充分就業。日本時事通訊社評論說,李克強沒看稿子就能將很多詳細的數字列舉出來,還一邊流利地回答著記者的提問,給國內外都留下的印象是他作為“務實派總理”的地位穩步建立。
日媒稱中國會繼續強硬 印媒稱中國希望和平穩定
臺灣“中央社”報道稱,李克強對大陸經濟成長的預期著墨最多,債務問題、深化改革、簡政放權、與美國及周邊國家外交、對歐貿易、兩岸關系、香港事務、房價、社會保障等問題也都有涉及。“中央社”另一篇文章稱,媒體普遍感覺這場記者會“平淡了些”,除了手勢之外,李克強的發言相對平實許多。不過,每當他的手一舉起,全場攝影記者的相機快門聲便此起彼落。
日本《每日新聞》13日報道說,在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上,中國總理一邊說“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一邊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也是不可動搖的”,這是在表達“圍繞主權問題決不向他國妥協”。《產經新聞》說,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李克強的表態是在告訴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中國將會繼續走強硬路線。朝日電視臺稱,中國政府有關日本的“不允許開歷史倒車”的施政方針,“竟然”獲得99.3%的贊成率。中國的軍費預算也在增大,外露的大國意識必將使中國同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摩擦增大。
柏林自由大學國際政治學者梅斯奈爾13日向《環球時報》表示,兩會結束才是中國改革3.0的開始。對世界來說也是新的機會。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稱,如果國內矛盾不尋求制度性解決方法,改革不爭分奪秒推進,中國出現“未穩先富”的局面,那未來領導人在應對國內國際問題時,將更是應對不暇。由此可見,發展可以慢一些,改革真的不能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