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霧霾?
霾也叫霧霾,指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
2013年2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有機碳(OC)、元素碳(EC)、硝酸鹽、硫酸鹽、銨鹽、鈉鹽(Na+)等。
霧霾不是短期內形成的,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治理霧霾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治霾任務仍然艱巨。
一、霧霾來了
何為霧霾?霾也叫霧霾,指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或灰霾,霾的厚度比較厚,可達1-3公里左右。霾與霧、云不一樣,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較小,從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由于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二、PM2.5
關于霧霾,見諸報端的一個常用術語是PM2.5。PM2.5即細顆粒物。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PM2.5。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2013年2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有機碳(OC)、元素碳(EC)、硝酸鹽、硫酸鹽、銨鹽、鈉鹽(Na+)等。
三、霧霾的形成
中科院發布的“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研究結果表明,霧霾中有4類有機組分:氧化型有機顆粒物,主要來自于北京周邊,它們在整個污染過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為44%;油煙型有機物,主要來自局部地區烹飪源排放,占21%;氮富集有機物,一種化學產物,占17%;還有烴類有機顆粒物,主要來自于汽車尾氣和燃煤,占18%。
1. 大氣空氣氣壓低,空氣不流動時主要因素。由于空氣的不流動,使空氣中的微小顆粒聚集,漂浮在空氣中。
2. 地面灰塵大,空氣濕度低,地面的人和車流使灰塵攪動起來。
3. 汽車尾氣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來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排放的汽車尾氣是霧霾的一個因素。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顆粒物的來源。燃燒柴油的卡車,排放物中的雜質導致顆粒物較多。
4. 工廠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在發展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
現有科研已明確解釋了持續霧霾,只要大氣中滿足了顆粒物濃度,又遇到相對濕度以及靜穩天氣就可以形成。而近幾年之所以霧霾持續時間更長,是相比以往大氣中的粒子有所不同,人為性污染的粒子較多,其吸濕性更強,在滿足了特定氣象條件下會迅速膨脹,造成霧霾持續,且不易驅散。但就污染物的來源仍有存疑。
四、可怕的“怪獸”
霧霾是近兩年來最來勢洶洶、危害面積最廣的一種“怪獸”。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范圍較大。
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
2013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然而,雖然空氣污染作為一個整體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幾大污染物同時作用的結果。
對顆粒的長期暴露可引發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幾率明顯升高。
人們一般認為,PM2.5只是空氣污染。其實,PM2.5對整體氣候的影響可能更糟糕。PM2.5能影響成云和降雨過程,間接影響著氣候變化。大氣中雨水的凝結核,除了海水中的鹽分,細顆粒物PM2.5也是重要的源。有些條件下,PM2.5太多了,可能“分食”水分,使天空中的云滴都長不大,藍天白云就變得比以前更少;有些條件下,PM2.5會增加凝結核的數量,使天空中的雨滴增多,極端時可能發生暴雨。
五、生活中如何應對霧霾“怪獸”?
專家提醒:
1、霧霾天氣少開窗,最好不出門或晨練
霧霾天氣不主張早晚開窗通風,最好等月亮出來再開窗通風。霧霾天氣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天”,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霧天最好不出門,更不宜晨練,否則能誘發病情,甚至心臟病發作,引起生命危險。專家指出,之所以說霧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天”,是因為起霧時氣壓高,空氣中的含氧量有所升高,人們很容易感到胸悶,早晨潮濕寒冷的霧氣還會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導致食管管痙攣、血壓波動、心臟負荷加重等。同時,霧中的一些病原體會導致頭痛,甚至誘發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體弱者,不宜在霧天出門,更不宜在霧天晨練,以免發生危險。
2、外出戴專業防塵口罩
一般常規口罩不會起到作用,因為顆粒物太細小,KN90,KN95,N95級別的防塵口罩才能有效過濾這類細顆粒物,同時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口罩,避免不密合導致周圍泄漏。另外,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膚。比較好的防PM2.5的口罩主要是濾片而不是口罩,比如有活性炭濾片的口罩以及醫用口罩是無法防PM2.5的。
3、多喝桐桔梗茶、桐參茶、桐桔梗顆粒、桔梗湯等“清肺除塵”茶飲
桐桔梗茶有清火濾肺塵功能,能加強肺泡細胞排出有毒細顆粒物的能力,能協助人體排出體內積聚的PM2.5顆粒物及其他有害物質。
4、少量補充維生素D
冬季霧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線照射太少,人體內維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還會產生精神壓抑、情緒低落等現象,必要時可補充一些維生素D。
5、飲食清淡多喝蜂蜜水
霧天的飲食宜選擇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這樣不僅可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起到潤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補腎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食品。
6、深層清潔
人體表面的皮膚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很容易受到霧霾天氣的傷害。尤其是在繁華喧囂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了隨時要應對霧霾危“肌”外,由于建筑施工、汽車尾汽、工業燃料燃燒、燃放煙花爆燭等原因造成懸浮顆粒物多,難免會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頭,造成毛孔阻塞、角質堆積、肌膚起皮等肌膚問題,所以自我保護的首要措施就是深層清潔肌膚表層,清潔毛孔。
7、盡量減少吸煙甚至不吸煙
煙霧中有大量PM2.5,會對人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危害。如果無法阻止周邊的人吸煙,那么應該盡量遠離煙霧。
六、治理霧霾任重道遠
霧霾不是短期內形成的,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治理霧霾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治霾任務仍然艱巨。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共需投入17500億元。這個行動計劃制定的具體指標是,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政府已經采取各方面措施應對霧霾。如,首先完善法律。國外治理大氣污染立法先行,現已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大氣污染立法尚不完善,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已實施13年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亟待修訂, PM2.5控制的法規體系。如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增加區域聯防聯治內容,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力度,通過立法修訂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等。
其次是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化石能源占中國整體能源結構92.7%。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以化石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需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潔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
再次是企業節能減排。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就是要‘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企業要推進清潔生產,靠科技的投入轉變生產方式,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進而實現節能減排。
最后,要提倡低碳生活。節能減排是需要全民參與的事業,每個人都應該增強減排意識。需要全面實施綠色轉型,包括發展觀念、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型。就每個公民而言,環境的清新需要每個人的力量。從自己開始,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自覺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專家表示,要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就要改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一是要把能源消耗量降下來;二是要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三是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排放。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認為,治理霧霾歸根結底是要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徹底轉變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方式。
言行之間,行勝于言。在抗擊霧霾的漫長征途中,我們必須“同呼吸、共奮斗”,一萬次吐槽不如一次行動。從細節入手,從簡單小事做起,形成全民參與、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如此,我們的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才能化解我們的“心肺之患”,消除我們的“呼吸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