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費是指用于教育物化產品和教育勞務上的開支,既包括政府消費,也包括私人消費,是社會總消費的一個組成部分。教育消費既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內容。教育消費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名詞。教育成為家庭消費重頭時下,知識經濟的革命導致普通百姓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消費已成為一個家庭培養孩子的必要支出。這如同買東西要交錢一樣,在得到教育的同時,也需要投入資金,而且每個家庭已經把教育看作家庭的首要投資項目,來優先保證和安排。據有關資料表明,全國城鎮居民用于教育文化的費用已大大超過了消費總支出的增長幅度,教育消費已成為家庭消費的重頭。
最近5年,在上海的消費中,教育支出比重每年遞增45%。對教育消費這樣巨大的需求量,使教育必然成為最大的培養人才的產業。但教育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產業,不同于一般的以商品交換、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產業,而是生產知識、物化知識的部門,是生產力再生產的特殊部門,其最終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質,決不能高收費、亂收費。
某些中學的招生情況卻令人堪憂。不但收費極高,而且在學生選錄方式上也很不規范。舉我比較了解情況的北京一所中學為例。這個學校今年共招初中一年級學生600多名,其招生簡章所示:其中免學費和贊助費的占10%左右,其余均為交費,交費中分為半免部分,分別為免學費(每年8000元,三年24000元),但要交贊助15000元或30000元,或者免去贊助費、交學費三年共24000元;不少是全費,即贊助費3萬元,學費24000元,如果是戶口在外地的學生(即所謂“借讀生”。這種稱謂和有關借讀生的某些措施、規定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小孩心理的成長,有利于民族親和力的增強和民族的團結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尚待以后商榷),不管素質及學習成績如何,一律要求在以上基礎上再交1萬元借讀費,還有的學校收費更加多,贊助費動輒喊價5萬、6萬,甚至10萬元。以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學校為例,加上另外兩個班一律收費6.3萬元,平均每個入校的學生得交費4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生活費和其他各種開支。這種費用在目前95%的家庭難以承受。我國夫婦月收入3000左右的并不多,即便達到3000元的水平,這也是相當大的壓力,這還僅僅是初中,還有高中、大學,家長還要面對住房改革、醫療制度改革,從終身教育的高度來看,還有自身的教育費問題等一系列社會轉型時期的問題。這種狀況,即使家長承受巨大壓力,也不利于那些進入這種學校的小孩的心理素質培養。此外小孩的教育支出如果太高,超出了家庭的收入的50%,實際上,按這種學校的收費情況與學生家庭平均收入相比,已達60%以上。那么勢必減少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給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造成負面影響,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有人算過一筆賬,從小學到初中,國家規定是義務教育,學生除生活費用外,仍需部分支出。從初中到高中、中專、技校,則支出更大。總之,從小學算起的這一階段每名學生需2萬元以上的花費。而一名大學生除學費外,每年還需支出3000元至4000元左右的飯費、住宿費等生活費用,這樣一名大學生一年至少需要5000至6000元。四年大學生活,費用大約在2萬元至3萬元左右。如此大的教育經費數目,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下子很難支付得起,所以許多家庭從孩子上小學時就開始為孩子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