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始終是人類努力追求的一種理想。為此,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出了許多的養生之道,其中,佛教和佛教徒也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理念和方法。不過,在談論佛教的養生思想之前,應略為介紹一下佛教的養生之道和僧人的日常生活。
在佛教教團中,佛教徒依性別和受戒的不同,分為出家的僧、尼二眾和居家的男女二眾,其中,僧、尼二眾一般以寺院為單位,各自按照佛制的戒律和祖師們制定的清規組成規模不等的修行群體。
僧尼均食素,中國從梁武帝開始,用國家權力推行了佛在《楞伽》等經中所說的遺誡,用法令禁制吃肉,這確實又是佛教華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素食之有益于健康和有助于延壽,近代醫藥科學的調查研究已提出充分的證明。
由此可知,佛教在化中國的同時,中國化的進程也是很大的。中國古代就是一個重視養生的國度,從而使佛教養生之道的內涵也更加豐富。下面擬著重介紹一下漢傳佛教僧人的寺院生活。
提起寺院的生活,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都以為是清凈而悠閑的,名山仙境,晨鐘暮鼓,青燈黃卷,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其實,真正的寺院生活是清苦而緊張的,從俗人看來也是十分枯燥、寂寞的。
僧人每天清晨4時左右聞板而起,集體上殿做早課,約需時1小時,然后排班依序到齋堂(食堂)吃飯,佛門叫做過堂。飯前飯后都有唱念,吃飯過程中不許出聲,不許浪費,可謂紀律嚴明。飯后有的寺院還集體繞佛經行。隨后是分工打掃寺院。上午和下午是工作時間,如務農、砍柴、種菜,看護殿堂,接待香客游人,經銷香燭、經書、法物和素食等。沒有分配工作的僧人則到禪堂坐禪,或到念佛堂念佛。中午也需過堂,儀式與早上一樣,飯菜一般都比較簡單,全是素食。午間可略作午休。傍晚須集體上晚殿,時間也是1小時左右。
按照戒律,僧人是不吃晚飯的,但漢傳寺院僧人白天事務較多,所以有的人也吃晚飯,權當吃藥,所以將晚餐稱作藥石,不須行過堂儀式。晚間有的寺院安排有1~2小時的坐禪或念佛。余下的時間則自由支配,或拜佛,或誦經,或讀書,或坐禪。寺院每月要舉行兩次集體誦戒儀式,時間約一小時左右。每月農歷初一、十五或佛教紀念日(佛菩薩圣誕等),早晚功課的時間比平時長一些,午前還須在佛前舉行供奉食物儀式。香火旺的寺院還常常須應信眾要求舉行一些佛事,如打普佛、放焰口、誦經、拜懺、打水陸等。
有的寺院每年還定期舉辦念佛七或禪七,即多數僧人放下一切工作連續七天念佛或坐禪進行專修。過去中國僧人尤其是禪僧有云游參訪問道的傳統,生活飄忽不定。當代寺院僧人相對要穩定得多,有極少數寺院恢復了結夏安居制度,即在農歷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的三個月內,全寺僧眾不許外出,專心修行。
古代的高僧長壽者以禪師居多,他們雖然衣食非常儉樸,醫療條件極差,甚至常年風餐露宿,但精神充實,“禪悅法喜”充滿,因而能盡享天年。近代高僧虛云禪師(原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可說是一個苦行僧,一生坐禪、修廟不輟,活了120歲。虛云禪師的高足本煥法師,現任深圳弘法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他生活儉樸,也是常年堅持禪修、誦經(也是一種靜心之法),至今已97歲,依然耳聰目明,行走便捷,時常奔走于全國各地建寺、傳戒、講經說法。
虛云禪師的另一弟子妙智法師(俗名蔡松蒼),1888年12月28日出生于福州市鼓樓區,2000年被評定為“全國第五屆世紀健康老人”,且名列榜首。今年正月二十八日,他在福建漳州香光念佛堂安祥逝世,世壽116歲。他生前總結自己的養生之道是:“三勤、三靜、三淡、三樂。”“三勤”謂腦勤、手勤、腳勤;“三靜”即靜心、靜氣、靜行;“三淡”是看淡權力、看淡金錢、淡忘年齡;“三樂”就是要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他的這種養生之道與他的禪修理念和實踐是分不開的。
總之,無數高僧大德的禪修實踐證明:生命既在于運動(運動員身體強壯,但長壽者少),更在于“空靈虛靜”,佛教“氣功”的理念與方法是佛教養生的一大秘訣,人人都可以通過禪修充分調動自己身心本具的巨大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強身、怡情養性、延年卻老的目的。
佛教以解脫生死、覺悟成佛、弘法度生為首要目標,為此,僧人嚴持戒律,精進修行,往往不在意或容易忽視健康問題。但同時,多數寺院、庵堂處于深山遠郊,醫藥條件比較差,加上僧人或離群索居,或過集體生活,必須善于自己照顧自己,平時還須幫助信眾解決有關身心健康和養生方面的問題,這又迫使僧人要研究、掌握一定的養生之道。從以上的簡單介紹來看,雖然各個寺院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同,經濟條件差異不小,但總體來說,僧人的生活是清苦的,衣食簡單,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好在他們精神充實,生活也比較有規律。正是在以上特殊的修行理念和生活環境下,佛教的養生之道獨樹一幟,綻放為中國養生林苑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