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救心藥”也能上癮!用于緩解心絞痛的硝酸甘油和中藥速效救心丸,被簡稱“救心藥”。由于害怕心絞痛發作,或認為中藥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在冠心病患者中服用“救心藥”上癮的現象相當普遍,甚至在非冠心病人群中“救心藥”的濫用也很常見。醫生提示,藥物本身有副作用,特別是“救心藥”會擴張血管,不恰當的服用會造成低血壓,甚至危及生命。
誰在濫用“救心藥”
一次心絞痛發作,給63歲的張先生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自此他的上衣口袋常備有“救心藥”,一感到胸悶或其他不適,他就立即服用。直到有一天,他服用“救心藥”后胸悶非但沒有緩解還加重了,被家人立即送到醫院,醫生告訴他的胸悶是由于服用“救心藥”上癮出現了低血壓而導致的。張先生這才知道“救心藥”雖好,也不能隨便吃。
28的王小姐正在家中休產假,她最近時不時會感到心臟部位劇烈地痛幾下,這讓她害怕極了,哭著告訴好友自己一定是得了心臟病。于是她買了丹參滴丸、心可舒等各種救心藥來服用。等她終于鼓起勇氣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告訴她根本沒有得冠心病,這種疼痛是肋間神經痛引起的,并提醒她以后再不可濫用“救心藥”。還有些其他的心血管病也會引起胸悶、胸痛的癥狀,比如心臟的早搏、主動脈夾層等,吃了“救心藥”也是沒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辨識真正“心絞痛”
“救心藥”服用的上癮與濫用,是與許多人不會辨識自己是否心絞痛發作有密切的關系。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譚虹介紹,很多人認為只要是心臟部位的不適感都是心絞痛發作,其實焦慮、更年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反流性食道炎,甚至頸椎病等都可能引起胸前的不適。常見的針扎樣、持續幾秒就過去的疼痛,往往是由肋間神經引起,而非心絞痛。真正的心絞痛往往持續幾分鐘到二十分鐘,并與活動相關,活動停止后痛感也就有所緩解。
譚虹介紹,很多人以為心絞痛顧名思義就是心臟部位的疼痛,其實真正的心絞痛還可能表現為牙痛、胸悶,甚至后肩痛,不過這種痛也往往是陣發性的,每次也是持續幾分鐘到二十分鐘左右。譚虹醫生提示:藥物本身有副作用,特別是“救心藥”會擴張血管,不恰當的服用會造成低血壓,甚至危及生命。
救心藥的“24字訣”
專家為服“救心藥”者便于記憶和掌握,編了24字訣:藥物要新、防止上癮、先嚼后含、講究姿勢、事不過三、藥不離身。
【藥物要新】患者平時應注意藥物有無變質,以免急救時失效而影響治療。國產的硝酸甘油,有效期一般為一年,進口的硝酸甘油,有效期則為兩年。但如果經常反復打開藥瓶的蓋子,則會影響有效期,讓有效期變短,可能只有3-6個月。
【防止上癮】經常服用這類藥物也可能上癮,可兩種急救藥交替使用。
【先嚼后食】多數人都是按照說明書所說的舌下含服,其效果固然不錯;但如果能在心絞痛發作時先嚼后再壓在舌下含服,便于藥物溶化和舌下黏膜吸收,能高濃度地迅速到達心臟,效果更好。舌下含化吸收率可達80%。由于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會產生一定的燒灼感,所以有些患者便采取用水吞服藥物的方法,這樣就只有約8%的藥物成分被吸收,根本起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
【講究姿勢】含服本藥時應取坐姿,因為站著含服常因周身血管擴張而致血壓降低,引起暈厥。躺著含服則會致使心臟貯血量突然增多,加重心臟負擔。
【事不過三】在藥物有效的情況下,通常用藥數分鐘后心絞痛就應緩解。若仍不見效,應隔5-10分鐘后再服一次。如此重復2-3次,若仍然無效,就應考慮有心肌梗死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藥不離身】救心藥應隨身攜帶并放置在固定、掏取方便的衣袋中,晚上睡覺時也應把藥放在枕側易取之處,以便急用時伸手可得。要注意硝酸甘油的揮發性很強,遇光后藥性也不穩定,所以應放在棕色的毛玻璃瓶內密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