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的說法是:美國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地獄。
就連好萊塢這樣富有想象力的地方,都一窩蜂地、毫無想象力地在電影里邊緣化老人。好萊塢電影中的老人形象總顯得有些孤獨,有些神經,有點嘮叨,也有點古里古怪。“老”是我們不由自主總想花大價錢來避免的狀態,雖然我們也明白有些東西是錢買不到的。
“變老”是人類的共性,“怕老”也是共性。但是隨著平均壽命的攀升,很多的國家都早已進入老齡社會,包括美國。老人的生活狀態和形象,是這些老齡社會需要面對的大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老人?老人又怎樣看待他們自己的生活?如果僅僅從經濟上看,中產階級的老人退休后一般當然沒有退休前好。不過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編者認識的美國老人似乎更看重的是精神生活,比如做志愿者,去上興趣班、讀書、去旅游,或者繼續某一方面的工作。
一位我很尊敬的80來歲的教授,剛剛退休。不過她還擔任一個大百科辭典的主編。凡事親力親為。很勤奮地做研究,演講稿寫得一絲不茍。給我回email刷刷的快,凌晨一、兩點還在網上泡著。她完全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年輕人在工作,而且思維敏捷領導生活潮流。
iPhone一出廠她就有一臺,熱情地向人解說各項功能,推薦每人都買一臺。編者現在對iPhone的熱情完全是受老太太感染。編者認識的另一位老教授一直說她教書都教了一百年了,雖然有點兒夸張,但是她的確超過90歲了。我們一起去吃飯總是她開車我坐副駕駛位。她銀絲滿頭,皮膚白里透紅,氣色好的足以讓人對她開車放心。
又記起幾年前與另一位教授的一段對話。她問我有沒有看周潤發主演的《安娜與國王》。 還沒等我回答,她就徑直陶醉地說,周潤發真的很帥!提起這位曾經風頭最勁的老帥哥,我就不免被高興沖昏了頭腦,想也沒想就說,他年輕的時候更帥呢!教授馬上辯說,他現在也不老啊。嗯,我忘了這位教授比周潤發年長的事實。
這位教授還有一位90多歲的婆婆,是個特別多才多藝的老太。上次見到,對我說“我喜歡做research,所以常常一個人開車去圖書館借書。”與她們談話就像面對同齡朋友一樣,可以正經地談談誰帥,也可以不正經地開個小玩笑。她們要的不是尊敬,而是平等。 她們在成年子女面前扮演的也是朋友角色,而不是長輩角色。美國老人一般很懂得接受子女的現狀,尊重子女的選擇,包括職業或者性取向選擇。不為子女太操心,不為子女所累,也不和子女產生太多經濟聯系。
反過來,子女不贍養老人在中國可能會受到譴責,在美國卻很正常。不贍養并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美國人似乎能把錢和愛分得很清,井水不犯河水。愛可以愛得很深,錢也可以算得很清。子女不會指望父母給自己做飯帶孩子,給房子付首付;父母也不期望子女孝敬和贍養。在美國人的概念里,這似乎跟人情淡薄沒關系,反而是給每個人足夠的自由去過他們想過的生活。誰也不要成為誰的羈絆。美國的老人是由整個社會,還有自己逝去的青年時代來贍養,比如那時候存下的養老金和繳納的社會保障金等等。
總之,美國老人追求年輕形象,很重要一點就是不愿意別人把他們當老人看。所以男孩子如果看到老奶奶過馬路,千萬不要頭腦一熱做出“攙扶老奶奶過馬路”的傻事來!向老奶奶慷慨激昂的拋去兩個媚眼才是讓她老人家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