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學前教育不可忽視
《教育》旬刊:您覺得當前幼兒教育現狀如何?
楊東平:就當前的教育格局來說,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極大地忽視了,成為我國各級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城市地區的入園率雖然較高,但由于主要依靠市場機制,面臨體制不健全、管理混亂、收費畸高、發展不均衡等諸多問題,上幼兒園的費用普遍超過上中小學的費用,并出現了不少“天價”幼兒園。在農村地區,學前教育還基本停留在空白或粗放型階段,大量留守兒童缺乏監護和教育的現象不容忽視。與高中生相比,幼兒是更為困難的群體,理應受到善待,正如一個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顧。與高中生相比,幼兒也是一個數量更為眾多的群體,按照優先面向大多數人的原則,應當優先重視幼兒教育。而且,一般而言,教育階段越低,教育的社會效益也就越高。
《教育》旬刊:在全面實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后,又有人提出12年免費教育,您怎么看待此問題?
楊東平:當人們在為農村全面實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而歡呼時,一些地區又邁出新步伐,開始進行12年免費教育的設計。比如,廣東珠海已經率先成為實行從小學到高中12年全免費的城市。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向上延伸。在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擴大之后,高中教育成為新的瓶頸。因此,這一選擇無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然而,作為教育公共政策的設計,我想,還應該有另外一種選擇,即向下延伸,優先發展和普及學前3年教育。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學前教育都被視為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福利性。對目前的中國而言,發展學前教育也應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我認為,在經濟發達地區新一輪的教育現代化建設中,除了向上延伸,也應該考慮逐步向下延伸,提升幼兒教育的地位,將其納入公共服務的范圍,普及和發展幼兒教育。果真如此,這應該是能與高中教育免費相媲美的教育功績。
《教育》旬刊:隨著入托、入園的高峰到來,許多大城市出現“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您認為這種難題該怎么破解?
楊東平:學前教育是我國各級教育中突出的短板?!叭雸@難、入園貴”這個似乎突然出現的問題,可以在前些年的教育行為中找到明確的原因。由于缺乏預見,在前些年幼兒減少的時候,一些地方大量取消由機關、企業、社會團體自辦的幼兒園,并將公辦園“推向市場”,只保留少數作為“示范園”,佷少的學前教育經費主要投向這些“示范園”。一些地方將放開市場視同為放棄政府的服務和監管責任,將幼兒園用房任由房地產開發商操縱,造成民辦園舉辦成本極高和“入園貴”的現實。
破解學前教育難題的關鍵,在于體制機制創新。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強化政府責任,把學前教育納入地方的教育規劃,“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政府主導,并不是政府主辦。事實上,在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樣化的市場環境中,大多數社會服務問題,都應當主要通過政府——市場——消費者合作的模式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學習的當然是政府,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在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的同時,改善公共產品的提供方式,構建政府和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新型的治理方式。
《教育》旬刊:現在有沒有您提到的這種實踐案例?
楊東平: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實踐。例如,浙江省紹興市教育局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城鄉兩種不同的建園機制,在城區實行“民辦公助”模式,在農村倡導“鎮村為主,多元籌措,政府補助”的辦園機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模式,促進了城鄉學前教育協調發展,化解了學前教育難題。
《教育》旬刊:制度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東平:學前教育制度創新的關鍵,是如何認識“政府主導”。除了政府加大經費投入,舉辦更多的公辦園之外,“政府主導”的具體實現方式其實是非常多樣的,主要是充分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和調控手段,鼓勵機關、廠礦、社會團體自辦幼兒園,通過低價或免費提供教育用房抑制幼兒園價格,規范和監管市場價格,完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以及補貼幼兒教師工資,提供幼兒教師培訓以提高幼兒教師的素質和待遇,獎勵行為規范、品質優秀的民辦園等等。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改變直接舉辦昂貴的公辦園的思路,通過補貼或購買學位、補助經濟困難兒童的方式資助社會力量舉辦的幼兒園,促進民辦幼兒園的發展。這樣的做法不僅經濟效益更高,而且受惠面更大,能夠更有效地體現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價值,真正造福于大多數兒童和家長。
顧明遠:納入義務教育并不妥
《教育》旬刊:近年來,學前教育引起多方人士的關注,每年兩會總有代表、委員對此提出議案,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顧明遠:事實上,學前教育的問題并非“一夜之間”鑄成,而之所以有“一夜之間”之感,恰表明對這一領域長期缺乏關注??陀^上說,我國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所關注的教育領域,一是高等教育,其中又以985高校、211院校為要;二是高中教育,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視這一教育“出口”,斥資舉辦重點校、示范校,以期取得突出的高考升學率。而上述兩個領域都是非義務教育,而同樣作為非義務教育的學前教育,幾乎被遺忘。這樣的政府監管以及投入,如果不出現“入園難”“入園貴”“天價幼兒園”,倒是奇怪。
《教育》旬刊:有人提出將學前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中,您怎么看?
顧明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一組數據:2007年,全球幼兒教育毛入園率為37%,其中有3/4的國家達到了75%以上,中國為40.75%。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有人擔心財政支出太大,國家負擔不起。但據測算如果生均教育成本中,財政投入達到50%,就能夠實現基本型學前教育。達到70%以上,就能夠實現改善型和發展型的學前教育。這樣的財政投入在現階段是可以承受的。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充分挖掘學前教育經費籌措渠道,新增教育經費向學前教育傾斜,并設立學前教育專項經費,多渠道保障學前教育的投入,我是非常贊同的,但對將學前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中來,似乎并不妥當。
《教育》旬刊:您覺得不妥當表現在哪些方面?
顧明遠:義務教育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征,分別是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由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建設標準化的幼兒園、配備充足的師資,為學齡前孩子提供免費的學前教育,是有可能實現的,也是政府促進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但義務教育的強制性、普及性特征,延伸到學前階段并不合適。
信力建:學前教育應多途徑投入
《教育》旬刊:您怎么看待當前國家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投入?
信力建:國家財政學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學前教育經費占全國教育經費總量的比例一直在1.2%到1.3%,直到2010年才突破1.5%,而世界平均水平是3.8%。2013年中央財政在學前教育投入352億元,只是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經費的“零頭”。同時,學前教育經費還存在區域、城鄉、省際、園際分配不均的問題。對于此種狀況,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學前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育的投入,提高學前教育師資投入,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
《教育》旬刊: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還有哪種途徑?
信力建:學前教育應走普惠之路,而且,政府應當在這一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但既符合學前教育辦學規律,又能切實落地的“普惠”措施,是實行學前教育券制度,即給每位適齡兒童發放同樣額度的學前教育券,幼兒可用學前教育券去選擇上任何幼兒園。這確保每個幼兒獲得的政府補貼基本一樣,而且可以通過幼兒選擇幼兒園,促進幼兒園平等競爭——把教育券發給受教育者,這也就把選擇、監督、評價教育權利交給了他們。
《教育》旬刊:您認為幼兒園可以有哪些存在形式?
信力建:按照目前幼兒園的發展趨勢來看,可以預想未來的幼兒園將在合理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辦幼兒園,即類似越秀區的做法,政府保障貧困、弱勢等群體的教育權利,以公辦幼兒園為主,專門收納這些家庭的孩子,這是作為政府的責任和義務。第二類是慈善群體的半公益半收費形式,政府鼓勵有條件的慈善機構、基金組織辦慈善幼兒園,或者在社區開辦托兒所等,政府給予適當的津貼或政策,由他們再收納一部分家庭條件一般的幼兒。第三類是純民辦幼兒園,政府不做干預,或可以收取租金的方式,把小區配套幼兒園等放開給民辦機構去辦。民辦幼兒園提供特色化教學,提升教育質量,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模式運作。因此,如果各地能夠達成共識,以或承擔、或扶助、或放開的方式,使這三類幼兒園分類清晰、各司其職,其效果或將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