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社部透露,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約為1%,國家將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在2014年至2017年間扶持80萬以上大學生創業。
創業教育被譽為“第三教育護照”,是培養現代公民的一種綜合性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以色列被稱為創業國度,平均每2000名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人創業,正是由于青年大學生踴躍創辦小微高科技公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過一個統計,如果他們的畢業生創建的公司組成一個獨立國家的話,將是世界上第17大經濟體。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我國擁有13多億人口和相當于世界四分之一的勞動力資源,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特別是鼓勵大學生創業,對于破解就業難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按理說,從1997年“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開始,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已開展了10多年,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高校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社會的呼吁倡導不可謂不強烈,然而大學生創業比例卻一直在低比例上徘徊,始終不見實質性增長,與美國20%以上的創業率相比,相差懸殊,這讓人費解。從教育部直屬高校公開的就業報告來看,浙江大學本科生創業率最高,也只有4.16%,僅212人,其他大多數高校只有寥寥數十人。這與人社部公布的數據不謀而合。
為何我國大學生創業率多年來毫無起色?對此,多數人將其歸咎于高校創業教育“紙上談兵”、創業師資缺乏實踐素質、政府扶持政策不力等,但筆者以為這只是看到了某一方面,其實,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創業教育的缺失。
美國創業教育協會提出,創業是一項終身的學習過程,創業教育是一個涵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教育體系。創業教育就像道德教育、安全教育、藝術教育一樣,需要從小就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各個階段,不能等到大學階段才開展。然而,我國創業教育引入遲、起步晚、發展慢,目前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階段,基礎教育階段基本是一片空白。長期以來,教育過于注重學生的分數、成績、排名、等級,注重課本知識、理論知識、背誦書本,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學生從屬于書本,學習與實踐脫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對此早有警醒,他認為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不教學生動手、用腦。
有人對比發現中美教育的差異,美國學生低分高能,而中國學生高分低能;美國不太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國特別注重基本功;美國考試經常是開卷,一周內交卷即可,中國考試如臨大敵,主要目的是為了排名;美國小學生一旦進入就開始參與社會活動,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美國培養的是知識的質疑者,中國則是培養知識的奴仆。顯然,在一紙試卷定終身的應試教育機制和“標準化”考試的僵化模式下,我們培養的學生往往缺乏想象力、創新精神、探索精神,只會被動接受知識,不會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遑論創新創業能力。
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了較為成熟、完備的創業教育體系,涵蓋了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專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規教育。譬如,美國從1998年就開始實施“金融掃盲2001年計劃”,向中學生普及金融、投資、理財、營銷、商務等方面的“超前教育”。日本從小學就開始實施就業和創業教育,開展職場參觀體驗活動。據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調查,全國1萬多所公立中學里,89.7%的中學實施職場體驗教學,約九成學校的職場體驗時間在3天以內,職場體驗的范圍很廣,包括警察署、醫院、福利機構、圖書館、工廠等。德國將創業教育貫穿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教材貼近經濟生活實際,避免枯燥的理論說教,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校企之間、專業之間圍繞創業方案形成團隊。英國政府從中學開始開設商業課程,其在2005年發起一項中學生做生意的計劃,要求所有12歲至18歲的中學生必須參加為期兩周的商業培訓。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開創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只有加強頂層設計,將創業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建立系統的評價標準與完備的評價機制,由淺及深,一步一步,從小抓起,才可能會潛移默化中點燃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那時大學生踴躍投身創業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