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駿在2014年7月8日《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湖南大學視察,參觀了該校大學生的創業成果展,并當場花了106元,買下大學生自己生產的4件創意產品。所花不多,其中蘊含的深意從學生到校長和教師應該都能體會。
今日中國最需要的是創造和創新的能力,沒有核心技術,沒有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加值有限,市場價格上不去,中國勞動者的報酬和中國產業的能級也都上不去,所謂轉型升級難免成為“水中月,鏡中花”。在這個意義層面,李克強總理購買大學生的創意產品,表明了國家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向和教育走向的思考——不能在人類創新發明的成果排位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國就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教育就沒有完成國家托付的歷史重任。這是從宏觀層面來解讀的。
從微觀層面也就是學生個人發展的層面來解讀,當下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迫在眉睫的是,切實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在大學期間如何增強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提高他們創造發明能力,激發他們走向市場、面對競爭的膽略,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克強總理拒絕大學生贈送,堅持付錢購買,就為了讓學生明白“好的創意就是有市場定價的商品,好的創意者就是能在市場上獲得合理回報的企業家”,創業做買賣是天經地義。
別把“在校生育可報銷”想歪了
楊姝菡在2014年7月3日《新京報》撰文指出:隨著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修訂中“在校大學生結婚就退學”規定的廢除,各大高校逐漸放開婚禁,承認結婚是在校大學生作為適齡公民的基本權利。生育與婚姻邏輯相連,同為天賦人權。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明示“公民有生育的權利”,2007年出臺的《關于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劃生育問題的意見》則專為“妥善解決在校學生實行計劃生育的有關問題,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量身打造。因此,南昌市開“在校生育納入醫保”的先河,符合法規,無可厚非。
保不保障是公民權益與公共服務的落實問題,生不生則是自主選擇。在校大學生中已婚生育婦女與普通城鎮居民同享基本醫療保險,是一項正常權利保障,并非變相鼓勵。更何況,作為受高等教育的公民,大學生應有足夠的理性做出判斷、支配權利。這項政策,很難讓沒有生育意愿的已婚大學生放下現實負擔和顧慮,為拿到保險而改變決定,卻能給真正走向孕產手術間的大學生帶來切實幫助和風險分擔。
正如此次報道進入公眾視野后,無法避免“傷風敗俗”“荒廢學業”的質疑,很多人對女大學生在校期間懷孕生育這一行為,向來抱有成見和歧視,帶著有色眼鏡站在道德制高點加以指責,這未嘗不是種無意識的傷害。南昌市相關做法不僅是對該群體權利的“補缺”,還釋放出一種積極的信號:她們應平等享有政策關懷和社會尊重。每一種色彩都該盛開,別讓陽光背后只剩黑白。女大學生在校生育可納入醫保的政策值得肯定、完善和推廣。
畢業生“假就業”應引起重視
王海磬在2014年7月4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沒有就業協議書,學校就不發給報到證(派遣證),檔案就會被打回原籍。每到就業季,不少畢業學生選擇“假簽”就業協議書,一些“精明”的商家,則在網上推出代簽就業協議書業務。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協議造假問題頻發,民進福建省委經過多方調研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研究制定政策,取消通過就業協議書統計就業率的做法,督促高校加快向畢業生就業的指導者、監督者和協調者轉變。
經過調研,民進福建省委認為,政策原因是導致“假就業”現象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教育主管部門把就業率高低作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把就業狀況作為招生計劃制定、質量評估、經費投入、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調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就業協議書制度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
對此,民進福建省委建議,高校應集中精力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前的專業教育、職業規劃、就業指導以及就業過程中對用人單位資格和畢業生就業材料合法性、真實性的審查,防止處于弱勢地位的畢業生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維護就業市場良好秩序。建議通過立法禁止高校把就業協議書作為發出派遣證和轉移戶口、檔案、黨組織關系等材料的前提,允許大學畢業生在沒有簽訂就業協議書或者丟失的情況下拿到報到證(派遣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