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大學紛紛提出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為發展建設目標,但對于究竟什么是研究型大學卻莫衷一是,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筆者認為,這些認識可能正在損害處于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大學。
第一個認識誤區是,研究型大學的主要任務是科研而非教學,或者說科研是第一位的,教學是第二位的。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伴隨著科研成為中心工作,教學被迅速邊緣化。教師雖然名為“教”師,但沒有人會在教學工作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因為教學在決定他生活中所有最重要的事務上不發生作用,只不過是一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已。因此,在課堂上通過朗讀教材消耗完必要的50分鐘后,教師會立刻離開教室,沒有時間再去和學生溝通交流,對他們進行培養指導。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用在學生身上的時間越多,被占用掉的用于“掙工分”的時間相應就越少。為了最大化“掙工分”的時間,就必須最小化指導學生的時間。這和教師的責任、良心和職業道德毫無關系,完全是人在某種制度下的理性選擇。教學由此變成了科研的附庸。
第二個認識誤區是,研究型大學主要以培養研究生為主,或者說,研究生數量要超過本科生數量。這一辦學思想的直接后果是,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質量出現嚴重下滑,從而損害了中國本土人才培養的競爭力。大學是一個統一體,其資源是有限的。研究生規模過大,必然會占用本科生本來應該享有的教育資源,導致本科生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教學被邊緣化,使得教師更加不重視本科生教學。如果要排序的話,在教師心目中,科研是第一位的;因為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助手,教師不得不對研究生進行悉心指導,否則會直接損害科研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研究生教學又排在本科生教學之前。在這種邏輯下,本科生教學被置于最次要的地位,學生實際上處于放養狀態。今天,當人們在不斷抱怨本科生就業壓力大,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研究生相當于過去的本科生時,卻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20世紀80年代的教師因為沒有科研的壓力,研究生數量極少,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本科生教學上,從而保證了本科生的培養質量。
上述兩種認識的效應交織在一起,正在損害中國大學的長遠競爭力。然而,正如洪堡所預言的那樣,大學的偉大功效須在25年后方能看到。辦大學本來就不是當官。當官可以追求短期的政績,辦大學只能依靠良心,去扎扎實實地做應該做的學問。
(博客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c5bd20102uvyt.html?tj=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