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的借鑒與分享方式,或能促進國內高校形成特色
近年來,國外大學來中國開辦了不少分校,中國高校也開始把自己的分校辦到國外去。中國高校到境外辦學,在世界教育平臺上展示自己、輸出價值觀的同時,也積極尋求與各國大學的交流合作,在辦學自由的環境中,提升了自身水平。
自主辦學實踐
在國際上,中國制造曾經意味著價格低廉、質量沒有保證。在2014年世界杯上,中國制造的安檢設備、足球等產品,則是靠高質量雀屏中選。隨著中國大學出境辦學,中國教育也走出了國門。
自美國人來華開辦燕京大學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在過去一個世紀里所呈現的局面始終是“貿易逆差”——改革開放后,國外大學陸續來華合作辦學項目,直到中國一些大學近年到海外開分校,這種教育輸送方向似乎才發生變化。
老撾蘇州大學已在2012年開始招生,這是蘇州大學的老撾分校,位于萬象;廈門大學與馬來西亞新陽光集團簽署協議,將在雪蘭莪州沙叻丁宜合作創辦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浙江大學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簽訂協議,將在倫敦建立浙江大學海外校區。
讓中國高等教育界感到自豪的是,廈門大學到馬來西亞辦分校的構想是馬來西亞方面提出來的。“能不能有一所中國大學到馬來西亞辦分校?”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曾發過這樣的疑問。2011年3月,馬來西亞高教部副部長何國忠在與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會晤時提出,希望有一所中國大學到馬來西亞辦分校,教育部經研究選中廈門大學。在中國教育界看來,這是中國高等教育被國際上認可的證明。
但實際情況并不完全如此。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表示:“廈門大學是由愛國僑領陳嘉庚于1921年創辦的。92年之后,廈大回到嘉庚先生成長的馬來西亞創辦分校,這是歷史的回饋。”對此,美國南卡州立大學教授謝田認為,中國大陸的大學雖然比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優勢,但目前就開始向外擴展有些操之過急。謝田沒有意識到的是,廈門大學辦海外分校的目的,不僅是輸出中國文化,更是把這當成了一次借用當地辦學環境、提升自身辦學水平的嘗試: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在制度上做出了一系列新嘗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全球范圍內招聘教師——在中國嚴格的教育管制環境中,是不可能真正做到高校自主辦學的,對于廈門大學來說,境外辦學,成了建設現代大學、進行自主辦學實踐的良機。
有多少中國大學能意識到境外辦學的復雜意義,又有多少大學真的實施了這一行動呢?
境外辦學各展所長
北京語言大學主要的辦學內容,就是招收境外境留學生。從過去的坐等外國留學生上門求學,到遠赴境外辦學,該校已經在亞洲三個國家開辦了分院,下一步將把分院辦到歐美國家。除北京語言大學外,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高校也紛紛走出國門,赴海外辦學。早在1997年9月,北京語言大學在韓國的第一個辦學點“北京語文學院”成立,目前,在韓國的北京語文學院已招收長短期進修生及本科生3000多人。北京語言大學還在在泰國開辦了曼谷分院,招收了本科生和進修生數十人,成為了泰國唯一一家可以提供學位課程的華語高等學校。在新加坡的北京語言大學分院中國語言文化專業學位班以招收本土學生為主,迄今已有44位學生完成了論文答辯,順利畢業。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曲德林介紹說,國外的分院按照校本部的教學標準設置課程、提供教材和教學管理,由校本部選派教師到國外授課,除了學歷教育外,還有非學歷的語言培訓。學歷教育的論文答辯在當地完成,按照當地的標準收學費。
北京語言大學的這三個海外分院,與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辦學有很大不同。孔子學院的海外教學點只能教授語言,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海外學院是可以授予學位的。按照一般的觀點,授予被官方認可的學位,是正規辦學的標志。
北京語言大學一直是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的主要目標大學,為什么還要赴海外辦學?曲德林校長認為,不能被動地等待留學生上門,那樣不利于從現有的留學生招生制度和辦學思路的模式中走出來;也不能單純注重留學生教育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留學生教育的社會效益。留學生教育是一個大的市場,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漢語,僅靠國內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北京語言大學要主動到境外開辦分校。
對于出境辦學這種現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鄭曉齊教授認為,到國外辦學的國內高校,短期內不會太多,因為中國高校的知名度和國外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北京語言大學的中文教學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教學在世界上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有獨特的優勢。國外的學生選擇大學是慎重的,涉足國外辦學的國內高校要正確分析當地的生源市場,還要獲得當地政府和社團組織支持。
這個觀點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情況顯示,中國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實力,已經超過了專家的想象。
西醫登陸美國
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只是一所高職院校,和國內眾多一本、二本高校比起來,教學水平排不上號。但就是這么一所普通的醫護高職院校,已經成功登陸西醫昌明的美國芝加哥。這個案例,是中國醫科教學被發達國家認可的標志。
芝加哥在美國是醫療名城,以西北紀念醫院、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等醫療機構為代表的當地醫療系統,在全美也是數一數二的。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在2013年來到芝加哥,與芝加哥市立大學聯盟合作開辦了分校,并招收了300名當地高中畢業生入學。這是中國高職院校向發達國家輸出高職教育的一個成功案例。
近年來,留學生來華留學,已經從單純的學語言、學中醫,發展為學習中國高校的各種專業。中國高校的許多專業教學水準已得到國際認可,與發達國家相比低廉的學費更是吸引外國留學生的重要原因。其中,來華學習西醫的學生迅速增加。這是因為,醫學教學在國際上成本高昂,學術水平要求嚴格。中國醫科基礎教學是完善的,因而得到歐美認可。同時中國的醫科教學成本更低——由于中國貨幣比值是國際平均水準的六分之一,中國勞動力成本也差不多是國際水平的六分之一。中國醫學院的畢業生可以在美國、加拿大報考醫師執照。
在美國,護士緊缺是一個難題:按照美國臨床標準,床位和護士配比應為1∶1,但實際為1∶0.8。與中國高校相比,美國高校學費高昂,護理專業報考和招生人數有限,不能滿足美國醫療單位的用人需求。為此,芝加哥市立大學聯盟直接向上海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明確發出了設立分校的邀請,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芝加哥分校應運而生,用中國的護理和醫學教學資源,為美國培養護士。
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在獲得這份邀請之前,已經有十余年國際教育合作。除美國外,這所學校還與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芬蘭、挪威、丹麥、荷蘭等7國的護理學院有合作關系。護理專業畢業生可直接注冊參加美國國家護士執業考試,歷年考試總合格率為82%,與美國考生相當;參加澳大利亞、芬蘭國家注冊護士執業考試的通過率達到100%。
這個案例讓教育界人士大跌眼鏡。人們意想不到的是,發達國家邀請中國輸出高等教育的原因不是更好,居然是更便宜。
教育資源有國際比較優勢
據“無國界高等教育觀察組織”最新統計數據,發達國家高校赴經濟政治狀況較好的發展中國家辦學是主流,顯示高校海外辦學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絕對優勢的輸出。數據也支持這一結論:在全球162所高校的海外分校中,78所由美國高校開設,占總數的48%,其后是澳大利亞14所、英國13所、法國和印度各11所。與此同時,海外辦學目的國已達51個。40所高校的海外分校開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其中28所位于迪拜的國際大學城。其他海外分校數量較多的國家包括中國、新加坡、卡塔爾。
這種海外辦學模式被稱為“北南”模式,即發達國家如英美的高校在亞洲國家開設分校。但是,最近印度和馬來西亞高校對海外辦學表現出濃厚興趣,多所印度高校已在迪拜創建海外分校,并且正在與哈薩克斯坦、哥倫比亞等國接觸,“南南”模式正在形成。同時,相關領域專家還看好“南北”模式,如前不久馬來西亞林國榮創意工藝大學在倫敦設立了一所分校就屬于這一模式。
如果說歐美大學在中國開分校是“北南”模式,中國大學在泰國開設高校是“南南”模式,那么中國醫護高職到美國醫療名稱芝加哥開設分校,則是典型的“南北”模式。這種模式也是三種模式中唯一符合經濟原理的模式。按照國際分工比較優勢原理,中國的醫護并非比美國的醫護更好,但是因為成本更低,所以這一塊工作將逐漸由中國全部接管。正是由于具有國際比較優勢,中國制造的各種商品才全面占領了美國市場,現在中國教育也遵循這一原則,向歐美教育市場發起了攻勢。
今年5月,由英國媒體披露的新聞顯示,浙江大學已經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簽訂了一項協議,浙江大學將在倫敦懷特城一個面積為7英畝(約合2.83公頃)的新校址中成為主要的辦學伙伴。新校址將為3000名科學家提供一個價值1.5億英鎊的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是第一所到海外建立校區的中國大學,不過其他中國大學可能很快會效仿其做法。
浙江大學在走出赴英國辦學這歷史性一步之前,經歷了到國內其他地方辦分校,和引進英國大學合作辦學。在走完這兩步之后,浙江大學對于開辦分校和與英國大學合作這兩項管理工作已經熟練掌握,在英國辦分校,是把這兩項管理經驗合二為一。
中國教育管理者已經認識到了境外辦學的多重意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高校走出去的意義,或許不是象征著國家強大,而是比這更有意義。國內大學在境外辦學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在國外大學環境中,按照國外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制度辦學,獲得經驗促進國內教育的改革。
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大學的海外分校,大量招收中國生源,讓人覺得只是形式上的海外分校,不是貨真價實地辦一所能吸引海外生源的大學。但只要大學堅持利用在境外辦學難得的自主辦學條件和全球人才優勢,真正按照現代大學規律來辦事,把在境外分校獲得的經驗,分享到國內本校,這種辦學的意義將是巨大的。與此同時,符合國際比較優勢的辦學模式,甚至有可能復制中國制造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