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不少高校也正在進行之中,但是,一些高校師生反映,仍然難覓領導蹤影,并沒有看到是多少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的領導深入課堂、深入師生。對此,必須給予重視。所謂群眾路線,就是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密切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對于其重要意義無須贅言。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解決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而要發現這些問題,其首要突破口就是領導干部眼睛朝下、身子撲下去、心思沉下去。
問計于基層
我國高校管理者遠離教師、遠離學生的問題由來已久,久為詬病。每到開學季,以校長、黨委書記為首的校領導都會展現一副“親民”面孔,發表辭藻華麗、主題宏大的演講,但是行政領導遠離廣大學生已是高校的通病。讓學生深感不快的是,以校長為首的主要校領導“神龍見首不見尾”,每年都難得見到他們幾次,學生接觸的基本都是班主任、輔導員一類“九品官”,缺少向上的表達通道。學校一些黨員干部在參與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往往參照上級文件多、照搬照抄多、迎合領導意圖多,結合工作實際少、聽取意見少、尊重師生意愿少,忽視了師生群眾這一主要依靠對象,重點是沒有把“依靠誰”弄明白。校領導脫離學生,反映了他們“顧大不顧小” 的錯誤思想。
無論是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演唱流行歌曲成為“網絡紅人”,還是華中科技大學“根叔”演講受追捧;無論是南昌大學校領導集體唱流行歌備受關注,還是高校領導開微博、做班級導師受熱寵,這都反映了學生渴望與領導平等交流、相互對話的熱切訴求。踐行群眾路線,就是要求高校管理者放下架子、撲下身子,以師生為師,向師生學習,真心實意地當師生的學生,切實做到關心師生疾苦、尊重師生意愿、深懷師生感情,真正實現問政于師生、問計于師生、問需于師生。
緊密聯系學生
在大學教育中,學生與教師接觸最多,教師承擔立德樹人的重要責任。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和無教學的教育,在任何教學中,教師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學生的品德。高校教師踐行群眾路線,就是要緊密聯系學生,既要教書,同時又要育人,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選擇,服務學生的發展,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然而,現實中,教師不僅沒有近距離教育學生,反而逐漸疏遠學生,近年來高校師生關系漸行漸遠已成為不容回避的事實。本該教學相長、感情深厚、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日趨冷漠,甚至發生學生殺害教授的極端案例,這不由得發人深思。究其緣由,一方面是因為受現行評價機制的影響,高校教師熱衷于跑項目、搞科研、發論文、賺外快,教書育人儼然成為“副業”,教師教而不育的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受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學生只關注混學分、考證書、找工作,對于學術探討、真理探索毫無興趣,學生不愿主動接近教師。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特別強調師生關系,提出著名的“從游論”:“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關系,直一奏技者與看客之關系耳,去從游之義不綦遠哉!”
在開展群眾路線的今天,重塑師生關系顯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改善師生關系的關鍵還在于教師。國外高校非常注重師生交流。美國威廉姆斯學院是一所在校生不到3000人的私立大學,該校教授都有自己的“辦公時間”(office hour),在固定時間內把辦公室門敞開,隨時歡迎學生來訪,探討學術或者閑聊生活,威廉姆斯學院因此被《普林斯頓評論》雜志評為“最容易和教授接近”的學校之一,在美國《福布斯》雜志發布的美國大學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當前,高校教師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廣大學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到課堂宿舍,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緩解和消除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和困惑,把各種思想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與實際相結合
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表明,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從社會邊緣走向中心,與區域的聯系更加緊密,成為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增強服務全社會,提高自身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成為現代大學的必然選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堪稱“走群眾路線”的楷模。1904年,范·海斯出任威斯康星大學校長,他提出“大學必須為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認為州立大學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緊密關系中,他呼吁威斯康星大學要實現“全州的人民都能與這所大學的人才和知識發生聯系,使每一戶人家從這種聯系中得到益處”。范·海斯有一句名言:“鞋子上沾滿牛糞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當時的媒體評價說:威斯康辛大學對于農民來說,就像豬圈和農舍一樣近在咫尺;對于工人來說,就像他們的工會大廳一樣可以隨時出入;對于制造商來說,大學的實驗室隨時為之開放。威斯康辛大學開創的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辦學理念,被后人稱為“威斯康辛思想”。
當前,許多高校 “不接地氣”,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脫軌。高校踐行群眾路線,就是要積極動員廣大師生,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根據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需求,適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推進校地、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相結合,不斷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作者單位:無錫太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