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一天早上,天突然下起大雨,并伴有大風,住在青瓦臺的11歲韓國小公主樸槿惠,帶著一把不太結實的雨傘,跟著母親陸英修來到大門口,她要自己去學校上學。
可當樸槿惠剛撐開傘,一陣狂風便將其吹跑掉了,樸槿惠有些害怕和不安,無奈地看著母親,希望能從她得到安慰和幫助。可陸英修并沒有表現出對女兒的關切,只是重新遞給了她另一把看起來同樣不太結實的雨傘。
“看好風向,握緊傘把,你能行的!”母親對樸槿惠說道。
這時站在一旁的一位工作人員有些看不過去了,因為外面的風雨實在是很大,樸槿惠又是一個很柔弱的小女孩,于是他便對陸英修說道:“夫人,雨太大了,還是安排車送槿惠去學校吧,要是被雨淋著,感冒了可不好。”
陸英修聽了以后,搖了搖頭,然后看著女兒問道:“槿惠,你能自己去嗎?”
樸槿惠一直很少坐青瓦臺的車去學校,因此她知道這次也不可能有例外,于是連連點頭,說,我行,然后便打著母親給的那把雨傘走進了暴風雨中。
一路上,樸槿惠身上多處都被雨水淋濕了,鞋和襪子里也都進了水,但是她覺得暴風雨并不是自己先前預想的那樣可怕,不可對付。
等她到達學校時,發現好多同學都跟自己一樣,頂著一把雨傘,在排著隊等待進到教室里,頓時心情輕松多了。
之后,進到教室里的樸槿惠更是一下子樂開了——班上的同學都在忙著擰干衣服,倒掉鞋筒里的雨水。他們彼此互助著,嬉笑著,快樂無比,老師也因此特意推遲了上課時間,樸槿惠也脫下了淋濕的衣服和鞋子,加入到其中。
“母親是智慧的,她教會了我如何和大家保持平等和一致,而不是因為身份特殊就可以高高在上。” 多年后,已經是韓國總統的樸槿惠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感慨道,“如果當天,我選擇坐車去學校,那么我的衣服一定不會濕,但也會就此失去了跟同學們打成一片,和他們融入在一起的樂趣,無意間將自己孤立,不合群起來。”
親民是韓國人對樸槿惠的第一印象,原來,是母親在小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樸槿惠這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