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食藥監局通報:“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錯誤用藥而損害健康,其中20萬人因為用藥錯誤而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兩倍。”為何用來治病救人的良藥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隱形殺手”?
“尚不明確”不代表無副作用 醫學博士徐京杭經常診療各類藥物性肝損害患者,有一位患者給她的印象非常深刻。
“科室曾經接收過一位中年女性患者,送過來的時候已經接近肝衰竭了。我們在排查病因的時候,發現常見的幾大類肝病病因都不是。無意中得知患者之前因為頭發白的問題,一直都在用首烏來黑發。”首烏傷肝啊。我們趕緊讓她停掉,并積極對癥治療。幸好,還是救過來了。事后問病人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們用了首烏,她一臉無辜地說:“首烏算什么藥啊。”
據了解,有些患者并不是因為得了什么萬不得已的病吃藥,才造成藥物性肝損害,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調養一下身體。老覺得自己哪兒不對勁,就泡個藥酒補身體,或者扭傷了,貿然嘗試中藥偏方。
徐京杭說,西藥化學成分明確,經過多年的研究,可確認哪些會造成對肝臟的損害,說明書中也會標明,即使發生藥物性的損害,他們也容易找出病因對癥治療。但在中藥領域,不僅大眾對中藥的副作用認識不足,由于成分不明確,專業的醫學研究領域也甚少對中藥進行毒理的研究。她所在的科室,由于吃中藥而造成藥物性肝損害的患者非常多。
藥師在看藥品說明書時,會著重看不良反應一欄,一般西藥這一欄篇幅會很長,而中藥一般只有幾個字——“尚不明確”,很多患者來藥房拿藥的時候,一看西藥的說明書,不良反應這么多,都不敢吃了,一看中藥這邊沒什么不良反應,加之多年來對中藥副作用小的觀念根深蒂固,就很放心。其實,“尚不明確”不代表沒有副作用,而不良反應是把不同體質人的情況全都囊括進去,兩種藥都可能有風險,而且吃中藥造成的傷害可能并不比西藥低。
多種藥可能產生相克作用 老藥劑師王惠珍遇到一位病人來咨詢:“大夫,你看我吃的這個藥,降尿酸,療效非常好,而且是中成藥,副作用很小,但大夫說要馬上停,說是對腎臟會造成二次損害,你看我還能不能吃?”
對此,王惠珍說:用藥前一定要有意識,同時用多種藥時,可能產生相克作用,雖然你有好幾種病,但并不是吃多種藥才是最好的方案。
徐京杭也認為,用藥其實是一個權衡利弊的過程,有的藥雖然對某種病有療效,但服用之后可能對其他器官造成傷害,這時就要在這之間做一個權衡,如果療效很小,那最好不要用了。
先檢查再對癥用藥 有不少患者聽信一些不正規的藥品廣告,造成嚴重后果。醫生建議,如果對自己的病癥沒有把握,一定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檢查后再開藥,因為即使病癥的表現相同,病因也有可能不同,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服用相應的藥物。
“很多藥品或者保健品公司專門到老年人比較多的小區免費測血糖和血壓,然后借此機會來宣傳和售賣自己的藥品和保健品,這些銷售人員不一定有醫療常識,如果用錯藥,是會出人命的。”徐京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