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師節時,黑龍江一名老師因索禮未成功而瘋狂辱罵學生成為焦點。“死德性”、“這群廢物”這樣的措辭,是因為老師沒收到禮物而生氣,還是因為習慣了這么和學生們說話?
據國內某一線城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公布的結果顯示,分別有48%的小學生、36%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遭遇過教師的語言暴力。所謂語言暴力指使用侮辱性、誹謗性、歧視性、恐嚇性、貶損性等不文明的語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傷害。相對于侵犯學生的名譽權、隱私權來說,語言暴力是一種比較新的提法,它容易給學生造成比較持久、嚴重的心理傷害。
老師語言暴力造成學生自殺或報復的事件有發生過。如,某中學2009級學生謝某在老師的長達約1小時的體罰、毆打和侮辱后,被迫從教學樓4樓墜樓身亡。2011年11月14日,某中學初三學生陳某因不堪老師體罰羞辱跳樓自殺……
老師不是不能批評學生,但不能以踐踏學生尊嚴作為手段。教育部在發布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明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同時《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教師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教師的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鄭日昌說,當前教育體制中引進的激烈競爭,比如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使教師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再加上教師承載了社會、家庭太多的希望和寄托,但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卻不很理想,付出大于回報使他們心理難以平衡。當然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對立局面,教師并非唯一的責任方,但是作為教師而言,學生做錯事情,不能成為老師做錯事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