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事件,當屬兩國簽署了中方向俄方采購蘇-35戰機及合作建造“拉達”級潛艇這兩份重大軍售框架協議。這是中俄兩國軍事技術合作的最新成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向中國出售過“現代”級驅逐艦、蘇-27和蘇-30戰機等先進海、空軍武器系統。但近10年來,中俄軍貿已從海、空軍武器平臺,轉向以武器零部件和設備為主。從2006年開始,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俄武器最大進口國。
俄羅斯對華軍售的瞻前顧后,既有我國武器裝備研發能力不斷增強的原因,也有俄自身的多方面戰略考量。
俄制武器在世界軍貿市場上一直享有“性能優良、簡單可靠、價格便宜”的口碑,加上政治或經濟方面的原因,全球約有90個國家軍隊裝備以俄制武器為主,它們大都是第三世界國家。
同任何相鄰大國一樣,中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相互競爭與防范。大力發展遠東地區是俄的國策。亞太地區集中了多個全球最為活躍、發展最迅速的經濟體,為發展遠東,俄必然加入亞太地區的競爭。
中俄之間有著漫長的陸上邊界,加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中國威脅論”在俄國內一直有市場。此外,俄中在亞太的戰略利益攸關地區存在部分重疊,難免會引發“需要相互防范”的考慮。這些都會影響到軍售領域。
目前,中國國防工業基本上能夠滿足我軍裝備現代化的需求,隱身戰機、水面艦艇、常規動力潛艇、防空系統等重要武器平臺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這使得中國對俄武器進口需求減少;更重要的是,中國武器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競爭,對俄羅斯的武器出口構成現實挑戰。
中俄武器在許多方面具有“同質性”,體現在設計思想、使用特性、價格等方面。近年來,俄羅斯媒體認為中國武器未來將成為俄制武器的有力競爭對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俄羅斯對華出售先進武器。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