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考古發現
2011年2月18日至6月14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隨州市博物館對葉家山墓地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葉家山西周墓的一期考古工作隨之展開。2013年7月3日下午,經過兩年多發掘的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進入二期發掘關鍵階段,墓地中兩座規模最大的墓葬即將開啟。這是繼曾侯乙墓之后,在湖北境內發掘的最大、最集中的曾國墓地。
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古墓3個月發掘74座墓葬,比曾侯乙墓早500年,被譽為“21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葉家山墓地為高等級貴族墓地,規格和規模在江漢地區乃至長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同時葉家山西周墓也創造了中國考古八宗最:葉家山墓葬為迄今最大西周墓葬群、葉家山M111墓是發現的西周早期最大的古墓、一墓出土19鼎12簋為西周考古之最、中國南方地區首次發現西周馬坑、最早編鐘出土比曾侯乙編鐘早500年、發現首件西周彩繪銅器、首次發現西周懸底棺和青銅雙面神像的形狀和放置位置為西周墓首見。
上宮婉兒墓葬考古發掘
2013年6月發現一座帶有5個天井的唐代墓葬,當時陜西考古研究院正在對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園區南大道項目建設用地進行考古勘探。8月初,考古隊正式開始對該墓進行發掘,直到最近墓志出土,才確定了墓主人是唐中宗昭容上官氏,也就是唐代女官、詩人上官婉兒。陜西省文物局9月9日在其官方微博“漢唐網”發布消息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人員在西安咸陽機場附近發現一座唐墓,根據墓志判斷墓主人為唐代女政治家上官婉兒。
成龍外徽派古建引爭議
2013年4月4日,成龍日前連發4條微博,表示將把自己收藏的4棟徽派古建筑捐贈給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針對網友質疑,成龍在微博上表示不會干違法的事,稱一言難盡將擇時再細說此事。10日,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負責媒體接待的郭小姐告訴記者:2010年,學校就已收到成龍捐贈的古建筑,這些明清古建筑包括,一個戲臺、一個二重亭,是民間私宅。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無獨有偶,其實數十年來徽派古建筑頻頻遭難,這不該僅僅凸顯保護意識的淡薄和保護工作的困境,也該引發文物管理部門的反省和深思……
曹操墓DNA鑒定事件
2013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布了曹操家族DNA確定成果,并在國際學術雜志發表,聲稱可以揭開“曹操疑冢”的真相;11月13日,曹操高陵發掘第一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表示,目前沒有與復旦大學進行提取安陽曹操墓遺骸DNA鑒定的合作,稱尊重用DNA鑒定曹操家族的考古研究方法,但在應用上很謹慎,持保留態度。
福州地鐵施工遇文物遺址
2012年12月,媒體報道福州地鐵屏山站工地挖出西漢宮殿遺址,2013年8月初考古隊員進場發掘,按照安排,屏山地鐵站考古將在11月30日截止。11月9日,國家文物局專家抵達福州,當日下午進入屏山站考古現場,開展實地踏勘,并于10日上午召開論證會。
福州地鐵建設遭遇了閩越古城的考古工作,引起了人們熱烈的討論。當文物考古遭遇城市建設,到底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選擇?地鐵建設到底該不該為文物保護讓路?又該如何讓路?城建與文保的沖突,幾乎每個城市都要面對,難道真的就沒有兩全之策?
中國珠算入世遺名錄
2013年12月2日至7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包括中國的珠算在內的31個項目備選在此次會議上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12月4日下午5點23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宣布,正式批準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到此一游”文物古跡破壞現象
2013年2月份有媒體報道梁某某在故宮銅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風波未平,5月份又有中國游客丁某某被發現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文物上刻字“到此一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到此一游”文物古跡破壞現象屢屢發生,這種“中國式旅游留言”何時能休止?
隋煬帝墓葬考古發掘
2013年3月,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一處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隨后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申報考古發掘執照,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4月中旬,揚州曹莊隋唐墓葬一號墓出土了—合墓志,志文中有“隨故蜴帝墓誌”等文字。考古隊完成勘探面積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跡象136座、夯土2處、溝2條、磚基1處、井5口、坑(塘)29個。
大唐節度使劉濟墓考古
經一年半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北京房山發現的唐代大型墓葬——劉濟夫婦合葬墓考古結果近日公布。其中,劉濟夫人大型彩繪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異常珍貴,中國僅此一例。雖然考古工作基本結束,但諸多考古謎團仍然困擾著我們,考古發掘出的骸骨是劉濟本人的嗎?金代銅錢為何會出現在唐代古墓?墓主夫人墓規格為何會高于丈夫?
法國皮諾家族向中方無償送交鼠首和兔首
2013年4月26日,法國皮諾家族向中方無償捐贈1860年英法聯軍自圓明園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青銅鼠首和兔首。近年來,中國長期致力于促進流失境外文物回歸其原屬國。十二生肖青銅獸首中的五個已回歸中國,一個在臺灣,其他四個仍下落不明。
從清末就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十二生肖青銅獸首中的鼠首和兔首,最終因為皮諾家族的捐贈而得以歸國,是值得國人興奮的一件事情,但愿鼠首兔首回歸是開始而不是結束。相對于龐大數量的海外流失文物而言,企業家捐贈流散文物只是杯水車薪,難成流散文物回歸的主流方式,除了已有的文物回流方式外,是否應開辟新的文物回流途徑?此外,如何解決國際法律框架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難的問題?在海外回流文物贗品呈逐年攀高的趨勢下,又如何鑒定甄別海外回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