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咽干、眼干、皮膚干、大便干……這些干燥癥狀,在中醫上可能都屬于“燥痹”。“燥痹”是由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在多年中醫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首創的病名,推動了中醫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此次前往北京廣安門醫院采訪路志正教授,年逾九十的路老精神矍鑠,一如既往地戰斗在臨床第一線,其學術思路依舊嚴謹、鮮明。
路志正
教授,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
行醫七十余年,擅長治療各科疑難病,被稱為“雜病圣手”。對于疑難復雜疾病,崇尚脾胃學說,發展濕病理論,提出“持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常”等學術思想,主張心身同調、藥食并用、針藥兼施、內外合治、導引健身等綜合療法。
出診時間:廣安門醫院特需門診周四上午,三芝堂診所每周二、周六上午
燥痹是如何產生的?
燥痹是指由燥邪(外燥、內燥)損傷氣血津液而致陰津耗損、氣血虧虛,使肢體筋脈失養,瘀血痹阻,痰凝結聚,脈絡不通,導致肢體疼痛,甚則肌膚枯澀、臟器損害的病證。
燥邪致病的說法古已有之,古代醫家劉完素認為“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即體內水液枯涸,不能滋養皮肉,導致皮膚啟裂,這就是“燥”。中醫學對病因的分類方法,包括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大類。
燥邪產生的外因是氣候炎熱,空氣中濕度降低,降雨量少,久居于多風沙的缺水之地,或久在高溫下作業;內因則為情志不節,神傷血耗,大病后體虛或有大出血史;不內外因有食味辛熱過多,虛勞誤治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機體津液耗傷,氣血運行受阻,經脈不通則瘀阻,甚則燥勝成毒,發展演變為燥痹、燥毒痹、燥瘀痹、燥痰痹等。
宜補肝、脾之陰血
人們熟悉的干燥綜合癥就屬于燥痹的范疇,以眼干、口干為主要臨床表現。路老認為,肝開竅于目,淚為肝液所化,肝血不足則視物昏花、肝陰虧虛、兩目干澀。女子“年四十陰氣自半”,即女子隨著年紀的增大,臟腑開始衰退,再加上婦科有“經、帶、胎、產”的問題,所以肝血很容易匱乏,出現眼干的癥狀。中醫講“肝主筋”,全身筋膜需肝血滋養,而關節為筋脈匯集之處,肝血失養拘攣,作痛,故燥痹也有肢體關節疼痛的表現。脾胃開竅于口,口腔可以敏感反映出脾的狀況,陰液不足就導致口干,食物難咽。
由此觀之,燥痹的治療應補肝、脾之陰血,生津潤燥為大法,不應過度使用滋膩、苦寒、燥烈之品,而應以甘平,濡潤,靈輕活潑之品緩緩調理,如選用“路氏增液湯”。此類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程長,容易累及其他臟器,治療中不可孟浪從事,急于求成。
食療方推薦:秋梨鯽魚湯
材料:
梨一個、鯽魚100g、新會皮3g、牛骨髓200g、小米適量、生姜適量
做法:
1、將清理干凈的鯽魚、梨、牛骨髓、小米少許(因煮米湯不需太多)、生姜一起放入鍋內熬湯;
2、開鍋前5~10分鐘放入新會皮;
3、根據個人的口味加入食鹽調味;
4、以湯代水頻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