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老年人群中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我國有近800萬房顫患者,對他們來說,除了要忍受心臟無節律蠕動的難受,還面臨著血栓脫落,導致腦卒中(中風)的危險。
不少老年人從未覺察任何不適,就發生半身不隨,以腦卒中為首診入院,結果查出來罪魁禍首就是房顫。有數據顯示,近1/3的腦卒中發病與房顫有關;相比沒有房顫者,房顫患者腦卒中的發生率要高出5倍以上。所以積極抗凝、預防腦卒中是房顫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臨床工作中,抗凝治療尚存在不少問題
問題一: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存在這樣的誤解,就是談出血就色變。抗凝藥物可能誘發出血,使得很多患者,甚至醫生,過分恐慌。一方面,目前的醫療環境,讓醫生擔心副作用會誘發醫療糾紛,不敢給患者用藥,總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許抗栓的保護作用還沒顯現,患者就因為出血的并發癥而找上醫生,招來不必要的煩惱;另一方面,患者害怕副作用,不愿意主動用藥。抗凝藥物華法林雖然物美價廉,但剛開始調整劑量的頻繁抽血化驗,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問題二:盲目用藥,未能知己知彼。有些患者和醫生意識到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性,用藥時卻沒有頭緒。在這里需要普及下知識,就是非瓣膜性心臟病出現的房顫,需要一套評分系統:CHA2DS2-VASc。一般伴有高風險的患者需要用華法林,腦卒中發生率的絕對降幅最大;阿司匹林僅適用于低風險患者,甚至傾向于不用。服華法林后,對患者的宣教不夠,患者不能按時按量服藥或者定期到醫院檢查,這簡直就是一種謀殺和自殺。當然,服用華法林的患者應注意,該藥和許多藥物、食物都“相沖”。飲食或合并用藥不當,可能誘發出血或者無效抗栓。服藥前,醫生會給患者列出詳盡的飲食禁忌,但嚴格遵守者很有限。
如何最大限度減少房顫引起的不良事件?
這需要醫患雙方的努力。首先,都應更新理念,確立積極干預房顫患者腦卒中風險的意識,不要盲目排斥抗凝治療。其次,要對腦卒中危險程度進行分層評估,強調高危狀態下抗凝治療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積極預防出血等風險發生。再者,建立良好的宣教和隨訪機制,讓患者在安心的環境下接受醫務人員正確的指導。上海市同濟醫院心內科八樓西病區護理組現已成立“華友會”,采取電話隨訪和小講課相結合的方式,定期提醒服用華法林的出院病人抽血化驗,并根據生化指標,給予健康生活的指導,更好地服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