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是終身代謝性疾病,常常并發多種疾病,目前還沒有一種方法能使其痊愈。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比如通過科學飲食、合理運動、血糖監測等;而對于已患糖尿病的人群,正確的保健護理也可預防糖尿病并發癥。因此,不論哪個階段,都需要構筑糖尿病“防線”,其實,大部分糖尿病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
如何預防糖尿病?
人們往往認為“糖尿病是老年病”,其實,糖尿病是遺傳與環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而導致的。因此,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母親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其子女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病。
近年來,兒童糖尿病的發病人數急劇上升,這與家長的養育方式極其相關。肥胖是致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人們普遍注重營養,尤其對于孕婦的營養,總認為“多多益善”,造成胎兒在母體內就營養過剩,以至于產下的新生巨大兒(體重在4kg以上)數量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出生時體重正常的寶寶,由于家長生怕寶寶餓著,拼命往孩子嘴里塞東西,明明營養足夠了,晚上還給加餐,久而久之,孩子也成了“小胖墩”。如果孩子在兒童期進食過多,且運動量少,導致體重增加,乃至最終無法自主分泌胰島素,而出現糖尿病。
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是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研究發現,正常吃早餐的人比較不吃早餐的人,其患糖尿病的風險要小得多。俗話說“早飯吃得好,中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這完全符合人體生理需求。
然而,很多年輕人往往做不到規律飲食,比如,嗜食宵夜。作為三餐外的額外加餐,一頓豐盛的宵夜,往往造成次日早餐食不甘味,而晚上會吃得更多,如此惡性循環。宵夜即是破壞膳食平衡的一大因素。而且,額外的宵夜會給胃腸道帶來一定負擔,造成脂肪堆積,在肥胖人群中,至少有2/3的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而脂肪肝屬代謝綜合征,是早期糖尿病的一個信號。
另外,人體的代謝和生理功能是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構成的精細網絡共同調節的,激素的分泌有其規律,正常情況下,各類激素水平是平衡的。對于經常熬夜、日夜顛倒的人,激素的分泌失調,容易引起肥胖和高血壓,導致胰島功能的紊亂。
適當運動對糖尿病很有幫助,運動能增加肌肉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對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即使中、重度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選擇合適、個體化的運動方式,也有利于病情改善。運動后稍出汗,休息一會兒即可恢復,這種強度最為合適。
妊娠期糖友需注意?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既要保障孕婦和胎兒的能量需要,又要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內,才能確保母嬰安全。可實行少食多餐,每日分5~6餐,飲食上應避免甜食及高油食物的攝取,并增加膳食纖維,控制總熱量攝入以維持孕婦體重的合理增長。
懷孕期間的孕激素會使血糖升高,因此,懷孕時的血糖控制要求要比平時更加嚴格。對于普通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標準是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間,餐后兩小時血糖在7.8~10mmol/L以下。對于妊娠糖尿病,監測血糖時的標準更為嚴格,空腹需控制在3.5~5.1mmol/L之間,餐后一小時需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兩小時需控制在6.7mmol/L以下,睡前則需控制在3.3~5.3mmol/L之間。
糖友如何護眼?
糖尿病患者常會出現眼部并發癥,最常見的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后天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為微動脈瘤、出血斑點、硬性滲出,然后破裂,最后視網膜脫離。
其發生與發展,除了與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血糖波動過大有關外,還與糖尿病病程直接相關,1型糖尿病病程超過15年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為98%;2型糖尿病患者超過15年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為78%。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保護眼睛呢?
首先,應積極監測血糖值,尤其是新診斷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盡量應該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并維持血糖相對穩定。因為血糖波動過大,會改變眼部的糖濃度梯度,如果發生低血糖時可導致眼部血液供應減少,造成眼部血管內皮損傷。其次,要注意用眼衛生,防止感染,用眼時間不要過長。
再者,由于糖尿病比非糖尿病患者患白內障的時間要早10年左右,因而要積極進行眼科的定期隨訪檢查。大多數情況下,眼底的病變與糖尿病腎病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是同步出現的,因此,如果通過做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發現了尿微量白蛋白,應該警惕糖尿病眼底病變的可能,反之亦然。
如何正確監測血糖?
作為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血糖監測可有效檢測糖尿病病情和治療效果,自我血糖監測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人的“必修課”。那么,如何正確進行血糖監測呢?
選擇適合的血糖儀
血糖儀從采血的方式上可分為吸血的血糖儀和滴血的血糖儀。但不論患者使用哪種類型,都應在專業人員的培訓下,學會正確的使用方法。注意每次檢測前,應檢查試紙型號是否與儀器相配,試紙是否過期或變質,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正,檢查血糖儀的準確性。
定期監測是控制病情的必要手段
血糖監測時間與頻率,取決于糖尿病類型及病情程度。血糖監測時間分為餐前血糖監測、餐后2小時血糖監測、睡前血糖監測、夜間血糖監測。如果患者病情輕且血糖值穩定,平時只需服用1~2種降糖藥物可達血糖控制目標,血糖監測頻率可控制在每周2~4次。平時哪個時間段血糖高,則主要監測該時段的血糖值。如果患者尚未使用胰島素,只口服降糖藥,但是血糖水平波動較大,每天則需要測1~4次血糖,即在空腹,早餐后兩小時,晚餐前及睡前各測1次。如果患者使用胰島素但血糖控制較差或病情危重時,每天需測4~7次。測血糖時間為三餐前后和睡前。尤其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為了避免其夜間低血糖引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睡前血糖應控制在8~10mmol/L。
找出引起血糖值波動的原因
如果患者白天血糖控制還算滿意,但每天早晨空腹血糖卻很高,這時需要考慮是否夜間使用的降糖藥或胰島素劑量不夠,或是飲食過量。有兩種清晨空腹血糖值卻驟升的情況值得注意,一種是由于前夜發生過低血糖,人體自身產生了保護激素,使血糖升高,因此早晨空腹監測時,出現血糖升高的“假象”,這時,應做24小時動態血糖監測(CGMS),再調整治療方案,如減少晚上使用的降糖藥劑量或品種;另一種情況是,前一晚血糖控制尚且平穩,但在早晨時陡然升高,醫學上稱之為“黎明現象”。這是早晨人體對抗胰島素的升糖激素,如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和泌乳素等升高引起的,這時需要在晚餐前或睡覺前使用一些長效或者中效的降糖藥,以保證晚間的血糖穩定,且在次日早晨恰好能起到降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