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放一堆水果,我們可以很輕松地分辨出橘子或是香蕉,因為我們腦海中對這些水果都有一套評判標準。對于疾病的認識也一樣,我們需要將疾病分門別類,以便更好地認識和治療它們。不過,相對于肉眼直觀認識的各種水果,要直觀認出某一種疾病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疾病的診斷標準就應運而生。
骨質疏松癥作為中老年朋友常見的一種疾病,它有一套不斷完善的診斷標準。就目前而言,對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可以從兩個大方面來判斷。
首先,從臨床癥狀上來說,一旦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并發癥——脆性骨折,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脆性骨折是指由非暴力性因素下引起的骨折,例如,從站立的高處或者較低處跌倒導致的骨折。脆性骨折是骨強度下降的最終體現,一旦發生,臨床上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其次,對于罹患骨質疏松癥但還未發生骨折的患者,臨床醫生需要有一套“金標準”來準確判斷和定義骨質疏松癥,這就是目前臨床上得到廣泛認可的雙能X線吸收儀(DXA)測定的腰椎及髖部的骨密度值。
參照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診斷標準,基于DXA測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之間為骨量低下(骨量減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同時伴有一處或多處骨折時為嚴重骨質疏松。
為了更直觀地觀察骨密度值,目前通常用T-Score(T值)來表示,即T值>=-1.0為正常,-2.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對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是基于排除了其他影響骨密度或導致骨折的疾病而言的。 準確來說,上述診斷定義的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而對于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及其他影響骨量變化的疾病,我們需要進行鑒別診斷,譬如甲亢、甲減、甲旁亢、糖尿病等引起的骨質疏松癥狀等。對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并不復雜,復雜的是對混淆成骨質疏松癥的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好更完善的診斷標準會出現,彌補目前診斷骨質疏松癥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