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典醫籍中并無骨質疏松的說法,但“骨痿”、“骨痹”、“骨枯”的描述與骨質疏松癥極為相似。《素問·痿論》云“腎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靈樞·經脈篇》云“足少陰氣絕,則骨枯”;《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氣至,名骨痹”。其描述的共同特征為腰脊疼痛,骨弱無力。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引發“骨質疏松”的病因是:
其一,腎虛。中醫認為“腎主骨”,青少年生機勃發,骨骼健壯,動作輕靈,正是腎精充盈,陽氣升發的表現。中老年后,腎氣日衰,無以充養骨骼機體,骨髓日減,出現一系列萎軟骨墮的征象,類似于骨質疏松的癥狀,比如骨骼無力容易跌倒,骨骼不堅容易骨折。
其二,脾虛。脾為后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脾不運化,則后天腎精虧虛、骨骼失養而骨質疏松,結果是肌肉萎縮、骨脆易折。
其三,肝血虧虛。中醫認為“肝藏血,主身之筋膜。”肝陰血虧虛,筋骨失去濡養,筋骨無養而骨萎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