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白質
蛋白質能促進鈣質與骨細胞結合,強化骨骼,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質疏松癥,但是攝入大量蛋白質又可能會增加尿鈣的丟失。
因此,對蛋白質的攝入量最好使用推薦值。理論上成人攝入蛋白質0.8克/(千克·天)為宜。我國由于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以成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1.16克/(千克·天)。
蛋白質廣泛存在于動植物性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質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時也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而植物性蛋白質利用率較低。因此,需注意蛋白質互補,適當進行搭配。大豆及其制品、牛奶都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食物來源,提倡食用。
2.礦物質
礦物質與骨健康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鈣攝入不足可引起骨質疏松。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無機元素,其中約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齒中。鈣的攝入量增加可以提高骨量的峰值,增加骨密度。因此,攝入足量的鈣是人體骨健康保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鈣適宜攝入量為800~1200毫克/天。
奶和奶制品含鈣豐富且吸收率高,是鈣的良好來源。鈣含量在小蝦皮、海帶、豆類、芝麻醬和綠色蔬菜中也較豐富。
鉀的主要作用在于維持鈣的動態平衡,尤其是尿鈣的重吸收和排泄。低鉀飲食會增加尿鈣損失,高鉀飲食可減少尿鈣損失。豆類、瘦肉、乳、蛋、馬鈴薯等含鉀都很豐富。
鈉攝入量增加,可使尿鈣排出量增加,骨密度降低,因此預防骨質疏松還應減少鈉的攝入量。含鈉高的食物有食鹽、味精、雞精、醬油、松花蛋、腌制品等。
3.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過程所需的一類微量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
維生素D是膽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種類固醇激素。人體內的維生素D3主要由皮膚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轉化而來,也可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取。血漿中維生素D3直接刺激骨細胞,對骨形成和骨礦化有促進作用,高濃度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促進骨吸收。
臨床研究的結果表明,補充維生素D可使老年人的骨密度增高,骨折發生率明顯下降。
維生素K是骨骼基質蛋白,骨鈣素的羥化所需,為維持骨骼中骨鈣素的最佳羥化,每天最好有≥100微克的維生素K攝入。維生素K在綠葉蔬菜中含量高,其次是奶及肉類,水果及谷類中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