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也就是書法。其實我國古代也稱書道,這名稱比東鄰更早,其中的原因就是寫字不僅僅是技術、法度,更有一種“書”之外的達到“道”這一層面的內涵。
這次我們想發散開來,格物致知般地“格”一下書道與長壽的關系。
首先,我的觀點是,能書者大都長壽,但并不是每一位善書者都長壽,這就是因為,善書者也會在養生之道有所虧損,這話題,我在后面會詳說。
先說善書能書者大都長壽。這例子在古人中比比皆是,我觀察下來,比如皇帝,我國壽命最長的長壽皇帝如乾隆、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皆為善書者。乾隆在寫字上著力極深,少年發蒙,每天臨帖,終年不停,曾臨寫《快雪時晴帖》三千遍;梁武帝亦善書,曾下令大臣集王羲之字編成《千字文》,并在書法理論上頗有見解,若不是侯景之亂被困餓死,梁武帝的壽命完全可能超過乾隆;武則天首創飛鳥體,也在書藝上不遜須眉;宋高祖亦以書名,手書稽叔夜的《養生論》真是字字珠璣,堪稱玉帛。總之善書者,即使是被普遍認為壽命較短的皇帝中,也有長壽者,前面舉例四位均超80歲,這在古代實屬稀罕,其中乾隆更是以88歲勇奪冠軍。人臣中,為《功甫帖》提拔的翁方綱也享年86歲,其他不一一舉例。
有這現象,必定有其原因。一般人認為書法長壽是因為寫字定神聚氣,利于調動身上的正氣,所謂扶正祛邪,絕對符合中醫理論和培本固元的養心之道。
但是,深一步思考,還有其他原因,譬如本文開頭我提出的善書者也有不長壽的,這絕對可以舉王羲之的例子。王羲之被譽為書圣,其書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蘭亭集序》被譽為中國第一行書,為書壇之珠穆朗瑪峰,高不可攀,但王羲之壽命不長,只活了57歲,寫完《蘭亭集序》后四年,便撒手人寰,其子王獻之也壽命不長,只活了30多歲。
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們穿越一下,想想《蘭亭集序》是怎樣寫出來的呢?當時40多位文人在會稽山陰(今紹興)若耶溪邊“流觴曲水”,觴里裝的是什么?
酒。
王羲之善書,當時喝了多少?沒記載,但據說事后王羲之又寫了幾遍,想寫得更好,卻一次次失敗,皆不如原作。于是,天下第一行書的一大“功臣”便是酒。王羲之醉書勝醒時書,看來平常酒沒少喝。酒本來是個好東西,少喝點也許有益健康,多喝就出問題,王羲之多子,其中好幾個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癡,這也是酒的“功勞”。我曾在一次筆會上(類似蘭亭雅集),親眼目睹一位書家一杯白酒下肚后不醒人事,至今半身不遂。所以,書家好酒是造成不能長壽的一大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聚氣。寫字號稱一氣呵成,但時間一長難免耗氣,本來是好事,書寫養生,然而一旦過了,耗散真氣,便不好了。歷史上練字下苦功者無數,墨池筆冢的傳說各地都有,可見寫字耗氣多的人不少,而且往往又熬夜,像唐太宗秉筆夜書,便是不符合養生之道了。
喝酒與勤奮都是好事,但過了頭,都由好轉壞。保持動態平衡,不過勞、不濫飲,這樣的書道才符合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