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筆存正念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本,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今天中國知易者少,而能運用者更是寥寥。梁和生在多年書法基礎上融入了易經哲學,獨創了易經書法,并成功申請國家版權。易經書法單從字形來看就與一般書法不同,用梁和生先生自己的話來形容,如流動不息的水流,又像迎面而來的和風細雨。
中國傳統的書法本就講究靜定的功夫,創作中將神灌注在筆端的提、按、行、收。梁和生的易經書法則更多融入了《易經》的陰陽之說:橫為陰,豎為陽;起筆為陰,行筆為陽。同時,更注重人的意念和能量的運用,他在書法創作中,先靜下心來,收回馳騁的意念,內心存著一種積極正面的觀想。完全沉浸在一種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合一”的狀態中來完成一幅作品。
提筆前,梁和生先要在桌前站定,雙眼微閉,深吸口氣,再慢慢呼出,然后運動雙臂,如同在打太極拳。提起筆后,他左手支撐在桌上,筆蘸到墨汁中,要在硯臺邊上反復蕩筆,筆頭蕩成扁平,狀如小刷子。然后整個背趴下去,全神貫注于筆端。起筆處力道重些,運筆則干凈利落,如同剛才打太極拳的節奏,時急時徐,時強時柔。梁和生指著寫好的字說,字的轉折處尤其看得出運氣是否順暢,力道是否均勻,人的狀態如何。字的內容也選擇積極正面的,一幅上乘的易經書法作品需要浸融在一種正能量之中。
“字絕對是有能量的,我們每年過年的時候,掛在門口的春聯,不僅是一種對一個家庭新年的祝福,它是蘊藏著正面的能量的。相反,負面信息也會產生負面的作用。所以寫字時,我都是存著正念在寫,內容也是正面的,祝福擁有這幅字的人。”梁和生說。
梁和生用的毛筆是以藏獒毛特制的,粗硬而有彈性,藏獒多生活在西藏,晝夜溫差很大,經過常年的演化,無論風和水發生怎樣的變化,它的毛都不會受太大的影響,有相當的彈性,非常適合易經書法的創作要求,所用的墨汁也是特制的。
夢中得奇字
梁和生五歲跟隨父親習字,梁父是建國后長沙商校第一批大學生。父親原本并未寄望兒子寫出何名堂,只是把本事傳給兒子。幼年梁和生趴在桌上寫字,人還沒有毛筆高,鄰居看到,開他的玩笑,來搶他的筆,卻發現他的手像是黏在筆桿子上,居然搶不走。功夫就在那個時候扎下了。九歲以后,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梁和生就跟著父親給鄰居寫字,這樣斷斷續續地把書法堅持了下來。改革開放后梁和生來到北京,從事媒體工作,意外的機會拜姚振華等多位書法名家為師學習書法,勤學苦練的梁和生扎下了良好的書法基礎。
一個意外的夢境改變了梁和生的命運。夢中,他夢到一位老師在教自己寫一種字體,字的樣子很奇特,好像流水,起初他并沒有在意。隔幾天他又做了相似的夢,又夢到了這個字體。于是,他半夜兩點鐘爬起來,嘗試用毛筆寫出來,反復多次卻無法寫成,只好用鉛筆先在紙上描出來。之后他問了幾位老師,都說沒有見過這種字體,還有老師責令他不要亂寫,好好照著教的去學就是。
直到春節期間,他到易經專家孫景浩老師家拜年,無意間問起孫老師有沒有看過這種字,孫老師看過后,驚訝地稱這字中有《易經》中的陰陽和風水。這給了梁和生極大的鼓舞和繼續探索的信心,他到北京的琉璃廠遍尋字帖未得,又四方去尋找能寫出這種字的毛筆,自稱尋過不下千支。后來,偶然在一個筆店老板處得知,要寫出這種字,必須用藏獒毛制成。梁和生為此專程從北京飛到珠海到朋友那里收集藏獒毛,經過兩個多月,幾經周折終于做出了第一支特制的藏獒毛筆。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出了自成一體的易經書法,如今易經書法已經正式獲得了國家版權和專利保護。2013年,他的作品《偉大福興中國夢》在廣東以貳佰捌拾伍萬元拍出,《滾滾長江東逝水》在江西又以壹仟貳佰萬元拍出。
常年從事書法創作的張飆曾這樣形容他的易經書法:“你寫這種字,會伴隨著詆毀,大家不會認同你,但是作為我,我要支持你,你要多寫。”創作的前三年,梁和生遭到了很多批評和責難,但是今天,易經書法越來越得到學術界、政界、商界等人士的認可與喜愛。用梁和生自己的話說,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本文鳴謝 和逸堂花畫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