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宋朝以來,‘圣賢與豪杰’就是湖湘人士的精神動力。無論是被中國歷史正面影響也好,負面影響也罷,這些都與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有關系。”
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近期一直在做一個關于湖湘文化的課題,涉及了好幾個方面。這是他一直想要研究的事情,關于湖湘文化的歷史構建,湖湘學術形態的發展。在挖掘湖南人才的思想根源的過程中,朱漢民發現湖湘人士特別注重“圣賢與豪杰”相統一,他們追求這種理想人格。
“‘圣賢豪杰’是中國傳統的一個文化對人格的普遍性理想。當然在普遍性的理想當中,每個地域又會有不同的追求。比如說有的更注重“豪杰”,有的更注重內心的身心修養,那么湖南這批仕大夫的胸懷是希望把兩者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為只有結合才能夠成就人才,他們是把圣賢作為最根本的人格價值,然后通過圣賢的人格追求來現實豪杰的視野。”
2013年12月21日,新一期的芒果大講堂在中欣·楚天逸品樓盤會所舉行。朱漢民為大家講述了“圣賢未有不豪杰——湖湘士人人格理想的探微”。現場讀者們紛紛表示聽了朱漢民的這場講座,受益匪淺。
QA《芒果畫報》對話朱漢民
平民化時代,理想是一個正能量
《芒果畫報》:“圣賢”和“豪杰”很多時候都無法達到統一,那么在湖湘人士中有兩者結合得很好的人嗎?
朱漢民:我覺得“圣賢”和“豪杰”能夠結合起來是一種非常高的理想,這種理想要真正能夠實現確實是非常難的。因為很高,很難,這就使得湖湘人士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很苛刻,動力確實也很大,也就是說,他們不會輕易滿足自己,都會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出現兩個方面,一是對自己要求很高是好的,但是這種結合在中國這種獨特的環境下,有一些負面的問題。因為這種“豪杰”,意味著你將是最高的政治人物,那么又是“圣賢”,你需要掌握文字的真理,那么這個過程中有可能你會很自負。
湖湘人士在追求過程中,把兩者都當做自己的追求目標。王船山、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包括黃興、蔡鍔、陳天華這樣一批人物,其實他們一方面有豪杰精神,要他們帶兵打仗就能帶兵打仗,要能參與政治就能參與政治,要能夠經邦濟世就能經邦濟世,能夠為國家為民族立功立言,另外一方面,他們確實對自己有自身的要求,都對自己的道德人格要求很高,像曾國藩一輩子都是自我修煉,對自己總是不滿意。包括青年毛澤東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實質上,他們已經到達圣賢豪杰這個高度。
《芒果畫報》: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去定義人們是否“圣賢豪杰”這樣的標準?
朱漢民:“圣賢豪杰”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人都是有缺點的,在一個歷史條件下,有不足,通常我們講圣賢,他通常是比較完美的,只能說他們朝這些目標走得更多一些。換句話來說,做圣賢豪杰不是一個完成的事情,而是一個追求的過程,甚至說永遠也不可能完成。就像雷鋒,我們所設定的雷鋒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事實上,真實的雷鋒是有不完美的,有缺點的,所以后人總結雷鋒的時候,發現他有很多缺點,真實的人和我們所塑造的雷鋒是不一樣的,我們是按圣賢的條件來設定雷鋒,會出現這樣一個偏差。
《芒果畫報》:圣賢豪杰這種理想人格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朱漢民:我并不主張大家都去追求圣賢豪杰,作為一個文化理想,它在歷史上有它的局限,現在是一個平民化的時代,這樣的高理想對社會還是一個正能量的事情,可以倡導,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它在歷史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是想重新來了解湖湘文化這個歷史,為什么會這樣。當然,我們從今天來思考這個問題,我不認為大家都來做圣賢豪杰,但是無論是“豪杰”精神,還是“圣賢”精神,都是掌握它里面的精髓,比如說作為一個企業家,我要開拓我的企業,讓它越做越大,那就是一種“豪杰”精神,需要智慧和勇氣,需要一種氣魄,需要一些謀略,但是光有這些是不夠的,要有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如果事業發展真正到了一個高度,往往是企業家將“圣賢、豪杰”統一起來的,把外在的事業開拓和內心的修身,自我的理想和精神追求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是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