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與同學比,與同事比,與兄弟姐妹比……
縱向比、橫向比,結果越比越沮喪,越比越尷尬。
有位初中同學,理發手藝高超,但一直待在鄉下,洗剪吹一次收費八元,最多時一天有三十位客人。我這么一算,一年收入也十分可觀。但他一看到我,就要感嘆:當年我們是同桌,現在你在城里有房有車有好工作,我呢,只能剃剃頭。
我無言以對,其實照我這位理發匠同學的收入,如果在城里已經不錯了。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類似的對比情緒就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你的周圍,大家都與同學比,與同事比,與兄弟姐妹比……縱向比、橫向比,結果越比越沮喪,越比越尷尬。
有一天家里的微波爐壞了,我捧它去家電修理店。大概因為天氣涼了,有兩個空調安裝工閑著沒事干,其中一個說,我的圈子里只有我一個沒有蘋果手機了,他想去辦張信用卡,透支點錢買臺蘋果5S……我覺得非常有意思,連一部手機也給這個空調安裝工帶來了壓力。我不太喜歡用“拜金”、“享樂主義”這樣的詞匯來定義這樣的現象,這太膚淺。
其實中國是一個“集體”社會,雖然現在有了微博和微信,人們可以在網絡上主張自己的個性,但實際上中國仍然是一個“集體”色彩的社會,過分的自我張揚個性仍然不受歡迎,只有一個群體認同一件事,大家才會認同這件事。或者說,一個人只有融入集體并且符合集體認同的成功標準,才算是成功,即使你自我感覺良好也不算。
蘋果手機為什么在中國非常受歡迎,不要以為中國人越來越西化了,也不要高估蘋果的品牌價值,而要考慮中國人迫切需要“成功的標簽”的因素,他們在努力做到“成功標簽”上沒有掉隊。在我周圍,使用奢侈品不是因為性能和品質,而是把它作為一種身份的符號。我所認識的購車人,他們幾乎都不會在意汽車的性能和功能,而是在乎汽車的品牌,他們寧可買一輛低配的國產寶馬,也不愿花同樣的錢買一輛高配的二線品牌車。
每個人身上都有壓力,幾十年前是生存的壓力,現在應該是成功的壓力。一臺一線品牌的車,一部最新款的蘋果或是三星手機 ,至少一套以上的商品房……這樣的人,才會被認為是成功人士。
去年國慶黃金周,九寨溝人山人海,廬山一路擁堵……我們休假不是為了放松,好像是為了圖熱鬧和勞累。
我經歷過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如果從“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景點回來,大凡都會有意無意地在同事間、朋友間“宣傳”,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喋喋不休。而那些從“不高端不大氣不上檔次”景點旅游回來的人,大都三緘其口了。那種心態非常微妙,但就是這一點點的“微妙”,卻主宰著一個人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華爾街日報》曾這樣評價中國人:不論是在茫茫草原上的牧民,還是在南方民營工廠的工人,他們不停地勞作,就是為了多賺錢,每個人的腦子里都裝滿了賺錢的點子……世界上已經很少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對金錢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