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漢武帝太初元年

司馬遷:武帝令我等重修歷法,彌補顓頊歷使用中的誤差。落兄有何建議?
落下閎:揣測武帝之意,歲首應為正月,正月初一為元日,是為太初歷,并納入二十四節氣。
司馬遷:言之有理。此次修訂歷法,武帝還吩咐將元宵節列為重中之重,天下同樂。
眼下年末歲首將近,不知閣下府上準備如何?
落下閎:承蒙皇恩,武帝覲見百臣,于元日舉辦“正旦朝會”,設宴賜酒,臣等得以享鐘磬舞樂,共享豐年,實乃家族榮焉。夫人誠惶誠恐,已令下人繪神荼、郁壘桃木懸掛于左右門上,以驅邪崇。不知司馬兄府上如何?
司馬遷:皇恩浩蕩,“正朝”在即,此為眾臣頭等大事,家事小矣,不過孩兒們盼元日燃爆竹,既恐嚇山臊惡鬼又自娛自樂耳。夫人近日正備椒柏酒、五辛盤,更換桃符,準備守歲事宜。
落下閎:又一個終夜不眠的守歲夜!
唐 貞觀二年除夕
太宗:蕭后,近日朕常夢到鬼叫,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將軍前來把門后,鬼不再來擾。朕不好再勞煩兩位將軍,可如何是好?
蕭后:皇上可請畫工將兩位將軍畫像畫下了,貼于左右門上,除夕在即,民間燃放爆竹,點亮燈燭,鬼絕不敢再來。
太宗:好,歲除之夜,就請兩位將軍及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與學士、宗室諸王以及駙馬們入閣守歲,朕定奏樂助興,點起篝火,好好宴請群臣!
除夕之夜
太宗:這宮中明設燈燭,諸房莫不綺麗,我大唐盛世如此!
蕭后:是啊,后宮妃嬪皆盛衣華服,金翠煥爛。這場面,其明如晝,盛奏歌樂,盛哉!

太宗:想當年,隋煬帝除夕守歲日要燃燒香木,沉香和檀木之氣飄散幾十里,熊熊烈火光比百日。一夜之間,用盡沉香二百余乘。相比之下,奢華不可及啊。
蕭后:如今是大唐盛世,皇上大可不必感慨。群臣皆以詩敬賀,皇上不妨趁此雅興,作詩一首?
太宗:那就作一首《守歲》。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蕭后:好詩!

宋 嘉祐六年正旦日
蘇洵:昨夜與你母親共飲屠蘇酒徹夜守歲,只聽窗外爆竹響,紙包火藥做成的爆竹著實厲害,通宵不絕。天未亮見你匆匆入宮,所為何事?
蘇軾:今日元旦朝會,百官匆忙趕往朝拜,恐怕晚到。
蘇洵:儀式如何?
蘇軾:皇帝親臨正殿,四大鎮殿將軍立于殿角,懸掛旗幟,依仗隊伍五千人,夾門填街,場面隆重。之后皇帝設宴以慰百官,群臣皆以詩祝賀。家中準備如何?
蘇洵:你母親一早便準備好果酒祭品,制作角子,令我率全家老幼祭拜天地、祖先、神靈,設置家宴了。
蘇軾:怎不見蘇轍?
蘇洵:他制作桃符去了,說是畫門神、寫春詞和祝語要費一番工夫。待我去喊他,過些時辰須往其他臣子府上和親戚友人府上拜年。那些不相熟的,令仆人將名片送上便是。
蘇軾:如今,京城已是樓臺上下燈火闌珊,游人似蟻,想必正月十五京城內外必是紛紛擠擠,金碧相射了。
蘇洵:你母親最喜看這燈會,尤其是牡丹花燈。待到正月十五燈會高潮日,帶你母親前去觀燈,看歌舞百戲表演。
蘇軾:正應了那句“誰家見月能閑下,何處聞燈不看來”。
清 《紅樓夢》片段

賈母:眼下已到了臘月廿九,我見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祭祖事宜如何?
王熙鳳:賈珍那邊,開了宗祠,著人打掃,收拾供器,請神主,又打掃上房,以備懸供遺真影像。
賈母:壓歲錢準備得怎么樣了?
王熙鳳:準備了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兩六錢七分,里頭成色不等,共總傾了二百二十個錁子。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有筆錠如意的,也有八寶聯春的。
賈母:擺上合歡宴來,男東女西歸座,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給兩府男女、小廝、丫環散了押歲錢。
王熙鳳:馬上來!
賈母:準備了哪些煙火?
賈蓉:今年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云、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小廝們正在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
王熙鳳:這說到炮仗,我來講個故事,大伙兒聽聽看。說是幾個人抬著個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萬的人跟著瞧去。有一個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著拿香點著了。只聽‘噗哧’一聲,眾人哄然一笑都散了。這抬炮仗的人抱怨賣炮仗的捍得不結實,沒等放就散了。
湘云:難道他本人沒聽見響?
王熙鳳:這本人原是聾子,叫做聾子放炮仗——散了。
賈母:這鳳姐的故事叫我記起去年上元節看的戲來了。
賈珍:今年十五日晚上,我在大花廳擺上十來桌酒席,是為榮寧兩府子侄孫男孫媳的家宴。也定了戲班子,戲唱的是《西樓會》,大家伙兒一起吃元宵,鳳姐您繼續給老祖宗講故事!
王熙鳳:大伙兒等著瞧便是!

民國 《闖關東》片段
朱開山:文他娘,你還記得咱小時候在濟南過年吃的肉凍嗎?
文他娘:當然記得。那會兒,大人興買個豬頭家來,拿火鉤子把毛烙巴烙巴,再拿斧子剁的一塊一塊的放在大鍋里燉。燉好了擱在屋外頭晾成了肉凍子。天兒冷,隔住了。吃飯刻(的時候),連骨頭帶凍子盛一大碗,可解饞咧。
朱開山:對對。再就是一鍋一鍋的蒸饃饃,蒸棗山務地(等等),蒸好了碼了缸里。接著炸魚、炸藕合、炸松肉、炸丸子……一盆兒盆兒的,留著年下吃。還有就是和面、剁餡子,預備下三十晚上包包子。
文他娘:那會街上了處(到處)是賣炮仗的,公家賣,私家也能賣。鄉下賣爆仗上的滿街吆喝:大雷子、鉆天猴、二響(二踢腳)、刺花、滴滴筋兒務地(等等)。
朱開山:記得賣滴滴筋的鄉下人兒背著個破書包,那手全黑不拉幾的,攥著一大把滴滴筋兒,那玩意用舊報紙卷的,原子筆(圓珠筆)芯兒那么細,一扎來長。拿著火點,噼里啪啦直往下掉火星子。
文他娘:大年底下,說話還要忌諱,像“沒(mu)了”、“完了”、“死”全不能說,要說吉利話:給人盛飯不能問還要不要,得說還添不添;東西剩下的說余下;下包子皮破了得說“掙”咧。
朱開山:是啊,還有那熬得住的,一后晌不睡覺,守歲。
文他娘:正月初一一大早小孩還沒醒大人正忙活著,拜年的就來了。男的女的,穿著新衣裳,一幫幫地走東家串西家,嘻嘻哈哈,誰家也坐不住。見面都是“過年好”。
朱開山:這年啊,一直過到正月十五才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