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當日:
從濟南乘高鐵到青島,傍晚時在中國海洋大學散步。
“濟南——青島”高鐵119.5元/公交車1元/住宿130元/晚餐 50元
第一日:
早餐后漫步大學路,找尋人文青島,走訪名人故居:康有為故居,老舍故居。在咖啡空間小憩,午餐后到著名的圣彌厄爾教堂一游后,步行去膠澳總督府。

早飯10元/公交車2元/住宿130元/午飯100元 /咖啡 30元/晚飯80元
第二日:
乘公交車到魯迅公園,沿海邊木棧道散步,沿棧道抵達棧橋,在棧橋回瀾閣看海景。乘高鐵踏上返程。
早飯13元 /公交車1元/午飯40元 /回瀾閣門票4元/“青島——濟南”返程高鐵119.5元
記得看過一部關于青島的電影,名為《戀之風景》,色調懷舊。一名普通的郵差騎單車載著女主人在青島的大街小巷尋找過去的記憶。單車穿過德式紅房頂的小樓,穿過沙灘和海邊,穿過大街小巷中爺爺奶奶最真實普通的生活。單車也穿過我的心,青島從那時起便是我心中的下一站目的地。
乘上動車,轉眼就到。下了火車,夕陽的金暉,正灑在青島市的仿歐式車站。
趁天還未全黑,我迅速搭乘上公交,沿海岸線去往住處。坐在公交車上,想起小時候第一次到青島玩。那時候是和媽媽一起,坐了整整一宿的火車,疲憊中終于被媽媽從臥鋪上層喚醒,睡眼朦朧地走出了車站。可是剛一出站,就被咸咸的海風吹到,才突然驚訝地發現,面前已然一片茫茫大海。后來,看過村上春樹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悄悄將這里命名為我心中的“世界盡頭”。
現在這條鐵路盡頭的海岸線,對于我早已不再是世界的盡頭,但小時候的那份觸動,也似乎使得我第一次對“旅行”這個詞產生了懵懂的向往。
青島不怎么堵車,在預計的時間我抵達了住處,隨后立刻出發,算是趕去吧,一路小跑去中國海洋大學。
和夕陽賽跑,此役我勝出一籌,夕陽還在,我已經站在了海洋大學特有的建在山坡上的足球場最高端微微喘著氣了。也或許,夕陽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想要與我競賽的意思,只是懶洋洋歪在天邊想著要不要就此回家休息。
雙手扶欄,面前一片開闊。這就是我早已想好要來的地方。因為海洋大學整個建在山坡上,而我所站的地方又是一個開闊的高點,想要看的盡在眼底。足球場不是大學的全部,更多富有歷史的建筑也都隱藏在高大的楊樹和梧桐樹之間。在這里可以看到那些帶有瑰麗夢想的大學生們三三兩兩成群成對的身影,像精神抖擻、跳躍奔跑的小鹿,眼神干凈,青春美好。這才是大學,瑰麗、青春,帶有著用不完的精力,誰不想伸手去抓住青春的尾巴?你若淡然,時光亦不可怕,便任它散去,魚尾爬上眼角眉梢。

第二天,不用起個大早去趕上些什么。首先要吃些早餐。
在信號山、大學路附近,有許多的名人故居,最富盛名且同時是完整對游人開放的是康有為故居。著有《大同書》被稱為“康圣人”的康有為人生中最后三年所居住的地方,無論人生是如何偉大,最終又是或成或敗,終究躲不過生命的束縛,愿意也好不甘也罷,安詳也好殘念也罷。
這次來青島,我渴望再去看看的是沿海洋大學西側一路下坡,需要仔細尋找,才能在蛛網般小巷里找到的老舍故居。只是這樣的尋找,并不惱人。在一條狹窄的小巷里,終于看到那塊鑲在墻里的指示牌——“老舍故居”。
青島的老舍故居是老舍受聘于山東大學時所住的宿舍,老舍住一樓。在這里,老舍完成了那本“如果受到好評就辭掉工作專職寫作”的轉折之作《駱駝祥子》。就是這么個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探頭看進去,正看到位仍舊住在小樓里的大嬸在晾被子,滿是市井生活氣息。這些不也正符合了老舍無論人還是作品所帶有的特質嗎?無需再走進看些什么,只要可以一直這樣保留下去,我覺得如此便是最好的狀態來展現、紀念老舍了。
看到老舍所生活過的地方一切如故,我便心滿意足挎好照相機繼續進發。

穿出小巷,街道對面是顯眼的紅墻,越過紅墻可以看到里面有黃瓦屋頂的中國式建筑,非常氣派,那是青島市美術館,安靜的院子常有畫展。馬路對面是一家我非常喜愛的咖啡館:咖啡空間。玻璃天棚,陽光明媚,又因為老板的勤奮,天棚上干凈透明,透過金黃色梧桐樹葉星星點點,可以望到藍天。老板的手藝沒的說,更有趣的是老板對店面的布置也用心得很。養著金魚的魚缸架起的桌子,坐在那里可以看到魚缸中的金魚游弋。還有一個桌子是臺拆開的咖啡機,咖啡機的機械感盡顯,仿佛在發出咔咔的懷舊聲。據說那臺咖啡機價值已上萬,真可算是個昂貴的桌子。
喝過咖啡后,繼續下坡,如同滿心的期待終于得以實現,預料中的大海沒有失約地出現在眼前。青島的海,不算碧藍,但很干凈。遠眺可見第二海濱浴場,因為冬季,沒有夏天那樣擠滿了人,零零星星有些人踢著沙子,散步,走走停停。我坐在海邊大口呼吸著咸濕的海風,抓了把沙子又讓它細細地從指縫中溜走,算是和大海打了招呼,便沿海岸線乘車去中山路。海鮮大排檔要到晚上才有,我找到一家看似不錯的小館子,點了鲅魚水餃。湯汁濃郁,鲅魚不腥且鮮,味道不錯。意猶未盡,又點了鲅魚鍋貼吃。鍋貼煎得外皮金黃,一點不硬,而且酥酥的皮包著鲅魚餡,口感絕佳。
金色夕陽逐漸又起,我便搭車去了膠澳總督府。
膠澳總督府始建于1903年,同樣是由德國建筑師設計建成。所以紅頂且氣勢恢弘,也充滿了19世紀中后期德國建筑的精髓。清末的膠東半島——被割讓給德國的殖民地最為集中的權力體現之地,而現在屋頂已插上中國國旗,建筑也成為了青島市政府所在。膠澳總督府并不讓進入參觀,但由于所處地理位置較高,幾乎可以俯視到半個青島老城區,也值得一去。既可以感受德式建筑中如膠澳總督府那樣的肅穆威嚴,也可以眺望老城,看著依著山坡而建,整齊又不失呆板的德式建筑,紅頂黃墻錯落有致,滿是異國風情和穿越時空般的浪漫情懷。

第三天,一早便出發去了海邊。
青島蜿蜒的海岸線很長,我決定從魯迅公園開始,這里,海岸并沒有沙灘,而是由巨大的紅色巖石錯落組成。青島以青字命名,卻由于德式建筑的紅色屋頂和海岸的紅色巖石而迷人,這樣的差異感讓青島也蒙上了一層神秘、熟知卻又猜不透的紗。
我喜歡巖石的海岸,海浪拍打在巖石上的聲音要比撫到沙灘上更具有厚重的蒼茫感。魯迅公園中的礁石頗多,站到巨大的暗紅色礁石上眺望海邊,靜看潮起潮落。在海邊,聽著潮聲,身邊是一把浮沙幾只海鷗,總是能淡看人生起伏轉折。這也是我愛大海的一個原因,捧一杯滄海,便能一笑天涯。
青島沿海岸線修建了長達37公里的海濱木棧道。從極東的石老人海濱浴場一直修到西邊的八大峽。沿木棧道走就可以一邊欣賞海景一邊走去下一個目的地:棧橋。很多人認為棧橋算不上特別,但每次來青島,我卻都不得不去。站在棧橋盡頭“回瀾閣”的感受,是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獲得的。
棧橋,是青島的象征。它不代表著到底有多美或者多么令人難以忘懷,而是代表著一段曾經的不可磨滅的歷史。1891年清政府下令在當時的膠澳建造了棧橋,彼時全長200米(如今有400米長)。那是軍事碼頭,但是很快膠東半島割讓,德國迅速把這個碼頭改為了貨運,真是一種帶有著嘲諷般的改變。現如今,熙熙攘攘的棧橋上,人群中,站在大海中央看著群山環抱,過去也隨微咸的海風散去。
每次來到青島都以棧橋為結束符,這次也一樣。站在回瀾閣中許久之后,還是提起行李走向火車站。再見,我心中的“世界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