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一直是相當喜歡的動畫,每當平靜悠然的旁白響起,總是能感到心中濃濃的暖意——“當忙碌的人群結束一天的工作后,都會身在哪里?有家的人未必在家,無家的人盼歸家而不能,有家又在家的人是否就會享受天倫,品味到美食與愛情帶給人的幸福感?”
我堅信食物的力量。而隨著日日夜夜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確定的是,我們能對食物表達的最高敬意,就是我們對食物的依賴。“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就是心中對于食物最暖的場景。很多時候,美食是最好的安慰,是凡塵俗世中蕓蕓眾生最溫暖的避風塘。

避風湖濱路·悠然見西湖
“避風塘”這個詞語,曾在一些情歌的歌詞中看到過。據說,實際意義上的避風塘是香港一些專門讓漁船暫避臺風的場所。一般設于海灣或港灣里,塘中連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只只靠狹小的通道進出。二十世紀,不少漁民或水上人的后裔在避風塘以水為家,建立了有別于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而后,隨著1988年上海避風塘茶樓有限公司在上海江寧路99號開設第一家避風塘茶樓,避風塘成為中國茶樓行業的知名品牌。“避風塘”這個詞語,從此開始和美食聯系了起來。
在我心里,所謂茶樓文化的精髓就像是舊時廣州“妙奇香”茶樓的一副對聯所描述的那樣:“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飲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食不厭精,老少皆宜,四時不拉,日夜不離。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左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而這里的飲茶并不簡單地就是飲用茶水,更是搭配著諸多美味點心。耳熟能詳的“港式茶餐廳”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意味。
傳說,茶樓文化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咸豐同治年間,就有一種館子叫“一厘館”。它的設備很簡陋,木桌板凳,供應糕點,開口掛一個木牌子,寫著“茶話”兩個字,為客人提供一個歇腳敘談、吃東西的地方,后來出現了“茶居”,“居”就是“隱”,即躲起來,也是為了向一些有閑的人提供消磨時間的好去處,后來規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樓。
杭州的茶樓可媲美廣州,不僅僅有美食,往往也有宜人的風景。湖濱路上的“避風塘”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湖濱顧名思義就是西湖之濱,湖濱路是杭城鬧中取靜之地,繁華而不失靜謐,優雅而不失靈氣。“避風塘”就坐落在這樣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吸引了諸多散步、游玩、閑逛的情侶和親友攜伴而來。

不會說謊的美食·恒久避風的港灣
挑選 “避風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店名的影響。“避風塘”,莫名地給人以一種厚實的安全感。而所幸,“避風港”的食物,沒有辜負這個美好的名號。
不是第一次來港式茶餐廳了,于是和閨蜜幾個駕輕就熟地點好了餐點。
飲料自然是最原汁原味、最正統的港式招牌凍奶茶了。
一杯好喝的奶茶跟一杯不好喝的奶茶有什么區別?一般人會在意茶的香濃度、奶的香滑度,刁鉆的會八卦一下師傅如何把幾種粗細不同牌子的茶葉“溝”在一起,也會看一下師傅用的是什么奶,平價的就明顯不夠香滑,有膻味兒。再來就是用白棉布“絲襪”沖茶焗茶撞茶的步驟和手勢,最后就是奶和茶的一比三比例,以及用厚瓷杯碟還是用玻璃杯盛茶。但是其實呢,港式凍奶茶的味道十家里面有六七家水準都差不多,差就差在喝茶時候的心情和狀態。無論是在品嘗美食的時候,抑或是旅行,與誰同行才是最重要的。

無肉不歡的我干脆利落地點了蜜汁叉燒和招牌燒肉。
博學的閨蜜告訴我說,現在街頭巷尾酒樓餐廳都有供應的燒肉,古早時候可是筵席中的上上品。據清朝歷史的《清俾類鈔》中記載:“酒三巡,則進燒豬……供人解所佩小刀臠割之……獻首座之專客。”燒肉在很久以前,是只供貴賓享用的美食。人講慢食,豬也要慢肥。大廚挑選新鮮屠宰的湖南“兩頭烏”白豬,采用傳統方式以菜苗飼養,而不吃人工飼料。這樣養成的五花腩肉,六七層,層層肥瘦相間,才是做燒肉最好的部位。
端上來的餐點也沒有讓我們失望。漏著油滴著蜜,一看就知道咬下去一定汁多肉嫩,半肥瘦的燒肉夠軟糯夠焦香。
記得看書的時候曾看到過,香港的燒臘多年以前都是炭燒,行內師傅說炭爐有“陰陽火”。弱盛變化間燒出來的叉燒有炭火香氣,別有風味。然而為了避免空氣污染,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停止發售炭爐給坊間餐館,現在的茶樓多數采用不銹鋼煤氣爐來制作叉燒。烹飪工具變化了,美味依舊是永恒不變的。
小點心選擇了蝦餃皇,也是不偏不倚不會出大錯的選擇,沒想到卻有意外的驚喜。
用澄面做皮子的蝦餃晶瑩剔透,內里藏著若隱若現的粉紅蝦仁加上肥肉和筍粒,蒸的時間控制剛好,粒粒飽滿地在蒸籠里冒著熱氣,看到已經想馬上咬一口。夾起來數數餃子皮上的細褶紋,整整齊齊足足有十二道褶子,竟然是傳說中的最頂級。咬下去,皮破餡兒露汁水迸濺,一口一個,感覺自己吞下一籠都不是問題。
邊吃邊聊還知道了蝦餃的一個小傳說。相傳蝦餃始創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漱珠崗附近的五鳳鄉某茶樓,用上淡水河蝦、豬肥膘肉以及筍絲做餡兒,澄面加水、豬油和鹽燙熟研皮,包進餡后折皮成梳形,所以當時有人稱“蝦餃”為“挽梳”。既美味又有那么文藝的故事,怪不得蝦餃默默地就稱“皇”了。
最后的甜品是蓮蓉西米布丁和姜汁撞奶。

蓮蓉西米布丁端上來就是完美的賣相:黃澄澄并且帶著焦糖紋路,香噴噴有著蛋香牛油香。閨蜜開心地用小勺子探底,還有甜蜜幽香的蓮蓉做底。蹭過去饞兮兮嘗一口,甜甜蜜蜜熱騰騰暖到心里,踏實穩妥。
姜汁的芬香微辛,牛奶的脂香順滑,兩者邂逅產生的“化學”作用叫一眾嘴饞的吃客口福不淺。那種半凝固半流動的曖昧狀態,又叫人分心胡思亂想。生姜還有散寒暖胃的功效。在冬日寒風中走進溫暖的店鋪,喝一碗姜汁撞奶,絕對是通體舒暢的節奏。
一個能吃、愛吃、懂吃的人是有福氣的。有人可以陪你吃也是幸福的。但最最歡喜的事情,是世界上總有那么一些食物,永遠不會背棄你,總是在某一處,靜靜守候著等待著你的光臨。
很多時候,食物,不單單能撫慰腸胃,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溫暖和期待。好的食物包含著溫情和良心。美食從來不會說謊,茫茫塵世,一落肚的穩妥是最安心的避風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