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明確提出:“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這是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的進一步深化和具體化?,F行的高考考試科目設置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未來高考科目設置的趨勢是什么?
針對高考科目的調整,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進行了多次。中國高校招生考試科目的高度統一化局面是在1952年新中國建立統一高考制度后形成的,它不僅是考試科目設置的統一化,還是各學科門類考試科目的統一化。不過,這種高度的統一化在1954年即被打破,當時,“為適應各系科專業對考生學業成績的不同要求”,將考試科目分為兩類:一是理、工、衛生、農、林等類專業考本國語文、政治常識、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國語;二是文史、政法、財經、體育、藝術等類專業考本國語文、政治常識、歷史、地理、外國語。后于1955年又被分為三類,并一直延續到1963年。直到1964年,為簡化科目分類,提高考試效率,又將考試科目并為兩類,具體改變是:把理工和醫農合并為一類,理工醫農類不考生物;文史類不考數學,惟哲學、財經各專業加試數學,考試成績不計入總分,只作為參考。
1977年高考恢復,隨著國家經濟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考科目設置開始進入多元化時代,不過這種多元化總體處于相對統一而兩分化(指文理分科)的局面之下。具體而言,經過大文大理設科模式、高考與高中畢業會考兩考并置模式,以及廣東、江蘇、廣西等?。▍^)的科目改革試點,當前的高考科目設置形成了如下五種模式:一是北京、天津、河北、重慶、四川、貴州、青海、寧夏等25個?。▍^、市)實行的“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模式;二是云南和安徽兩省試行“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三是江辦試行的“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四是浙江和上海實行的分類考試科目設置模式;五是海南實行的“3+3+基礎會考”模式。
可見,60余年高考科目設置變革,大致經歷了由。“高度統一的一元化”到“文理各異的兩分化”再到“以文理兩分為基礎的多元化”三個發展階段。
高考科目設置的現狀之思
多元、多變的科目設置,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高考的內容結構與設計有待優化。當前的高考內容主要有兩種結構:一是以智力因素為主要考查對象的主流模式結構,即“3門必考科目+文科綜合,理科綜合”,考試內容基本以高中課程為來源;二是以智力因素考查為主,以非智力因素考查為輔的試點模式結構,即“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3+3+基礎會考”等。
然而,所謂的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大多是將若干學科的試題分別獨立地排列在一張試卷上,只是形式上的綜合,并非知識結構及其運用上的綜合,而受考試時間分配的限制,往往影響單科水平的全面測試。其次,素質立意的評價內容要求包括文化、思想、道德及心理等素質,而在主流模式中卻未能得到考查體現。再次,綜合素質評價在當前的高考錄取中大多只作參考或分量很輕,并未發揮真正的選拔功能。而學業水平測試也未能成為主流模式的組成部分。
從實踐來看,當前的高考科目設置雖已由一元走向了多元,基本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高考科目設置權實現了由集中轉變為分散,即由國家統一設置下放到分省命題的部分省(區、市)自行設置;二是由相對僵化的考試科目設置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科目設置模式;三是由全國單一的高考科目設置模式發展到全國多種高考科目設置模式共存互鑒。然而,靈活多樣的科目設置,并不能減輕考生的考試壓力,反而若科目設置不當還易引發學生偏科。
同時,也不難發現,高考科目的調整始終承受內外兩種壓力。一是社會的外部壓力,質疑高考本身帶給學生過重的負擔,使得高考的科目調整趨向簡單化。無論是60年代中期毛澤東等有關考試加重學生負擔的言談,還是至今對有關片面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的責難,都使得高考科目的設置要求越來越簡單,考試內容要求越來越少。二是教育系統的內部訴求,要求高考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為高校培養和選拔合格人才,要求學生擁有完整、系統的學科體系,要求有較高的各項能力,這又使得高考要考的內容越來越多。也正是高考科目設置的這種內外部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使高考科目改革出現反復與多變。
高考科目設置的改革趨向
綜觀高考科目設置現狀,基本可以認為:“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模式是多年、多?。▍^、市)試驗改革的結晶,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而其他少數省(區、市)實行的各種試點模式則是在國家政策倡導下推行的,仍處于探索階段,代表未來高考科目設置模式的可能發展方向。
首先,從主流模式的形成來看,至少有三點啟示。一是高考科目設置必須兼具選拔性、公平性、科學性及可操作性。就選拔性而言,科目設置必須要有一定的覆蓋面,否則難以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知識結構及其廣度;就公平性而言,科目設置在保留必考科目統考的前提下,要兼顧選考科目的統一性與可測性或可量化性;就科學性而言,科目設置既應滿足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在教育課程方面的特色,又應滿足學生在能力、適應性、興趣及出路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就可操作性而言,科目的多樣化選擇并非越多越好,必須考慮高校與考生的實際情況。
二是科目設置改革在高考改革的大系統中具有自身局限性,即科目設置涉及更多的是考試范圍,反映的是知識結構,也即各種考試科目的組合設計只能反映不同群體考生的不同知識結構以及滿足高校不同學科專業對知識結構的差異性要求,而無法真正反映考生的學科能力與學習能力差異,這表明科目設置改革必須配合考試內容與考試方式的改革。
三是高考科目設置改革必須充分考量其外部性。科目設置既影響到高校人才選拔的知識結構及其自主權,更影響到基礎教育的教育內容與教學方式。然而,由高考的選拔性、競爭性及高利害性所決定,其科目設置的外部性更傾向于對基礎教育及考生考試負擔的影響。特別是頻繁而大動作的科目設置改革“對中學教學的影響往往是沖擊性的、結構性的,不利于中學教學的穩定”。同時,“超負荷”的考試負擔也是高考改革的主要阻力之一。這表明高考科目設置改革必須考慮對基礎教育以及考生的各種影響。
其次,從試點模式的特征來看,與主流模式相比,其突出特點有三:一是增加了非智力因素的考核,并開始與錄取掛鉤;二是按高校層次或學科類型分類設計考試科目;三是以會考為基礎,實質上拓寬了高考的科目范圍。這些特征總體上大大豐富了高考科目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既利于考生基于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專業取向選擇考試科目,又增強了高校基于學科專業的教學特角選拔人才的自主性。此外,綜觀世界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大學入學考試科目設置,多樣性、選擇性及靈活性是最大共性之一。因此,某種程度上,試點模式既擔負著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高考科目設置模式的任務,又代表著未來中國高考科目設置的發展方向。
因此,高考科目設置的改革趨勢,在科目組合上,將以較少必考科目(如語、數)與較多選考科目的組合為主;在內容結構上,將兼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測試并重;在功能追求上,將以引導考生的個性發展為主;在考試形式上,將以政府組織考試與社會化考試相結合的模式運行??傊?,高考科目設置應著眼于在促進基礎教育正常發展的基礎上為高校選拔具有潛能的人才,并在方便操作的情況下,賦予高校和考生一定的選擇權。但要明確的是,“盡管高考科目的多樣性改革能夠推動高考制度走向多樣化,但高考科目的多樣性本身并非改革目的”。因此,當前多元的科目設置模式必將走向趨同的道路,即各省(區、市)將在共存互鑒中最終達成共識,并形成一種或兩種兼具科學性、公平性和操作性的相對接近與穩定的科目設置模式。最后,要指出的是,高考科目改革的根本之道在于“內外兼修”,即對內擴大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通過科目調整滿足多元化人才選拔需求,對外改革社會人事制度與就業制度,而不是僅僅減少考試科目或變換考試科目組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