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集志愿是指每個批次第一輪錄取結束時,尚有部分院校的部分專業沒有錄取滿額,由省級招生機構向該省(區、市)公開發布院校招生缺額計劃,給本批次線上未被錄取的考生再一次填報志愿的機會。
對于征集志愿,絕大多數落榜考生認為這是最后一次錄取的機會,它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最后的救命稻草”,因此寄予了厚望。然而,某些考生,特別是批次線上的低分段考生反復多次參與征集,依然改變不了落榜的結局,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里特別給大家舉一個真實例子:
考生朱南(化名),理科考生,2013年高考成績509分,超出當年該省本科二批省控線17分。本科二批志愿填報情況見表一。
正式投檔開始,由于考生所在省是第一次在本科二批實施平行志愿模式,第一志愿三所學校的調檔線分別為513分、543分和530分,考生朱南未能達到這三所學校的調檔線,因此第一志愿全部落空。
第二志愿投檔時,雖然朱南的分數夠得上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分數,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由于第一志愿填報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生源非常充足,已經一次性錄滿,故不在平行二志愿中參加錄取。而另四所院校的調檔線均超過朱南的分數,無法投出。就此,考生遺憾落榜。
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接連落空,朱南參加了征集志愿。從表二第一次征集志愿的填報情況來看,朱南為了保險和穩妥起見,全部選擇了省外的非熱門院校,而且這些院校第一輪投檔時均為壓線。
選擇壓線的院校,應該說把握性很大吧!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在填完征集志愿的當晚,第一次征集志愿投出,結果顯示考生仍未被投出。為了理清朱南未被投檔的具體原因,筆者查閱了在征集志愿中考生所填院校的詳細錄取情況,見表三。
看完這三所院校征集志愿日寸專業的錄取分數,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就連錄取分最低的一個專業的都要高于考生26分。未被投出是正常的。
不僅是朱南填報的這三所院校,筆者發現,幾乎絕大多數征集院校的專業錄取線都高于高校第一輪投檔的調檔線20分左右。
原本寄希望于第一次征集志愿落空了,考生再次參加第二次征集志愿。從表四可見,這一次他又放低了自己的要求,均服從專業調劑。
然而,朱南填報在第二次征集中院校的最終錄取分數更讓人大吃一驚。以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為例,該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征集錄取過程中,分數達到540分,高出其第一輪投檔錄取時調檔線整整48分。而該高校在第一志愿的投檔過程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沒人報考,直到第一次征集志愿時,才錄取到一位為511分的考生,此時還剩余一名計劃,當這名計劃參與第二次征集時,錄取分飆漲至540分。而同樣的高分現象,在更多的院校上演。
直到征集志愿結束,朱南的檔案仍未投出,只能品嘗落榜的滋味。事實上,“征集志愿,中高分考生的盛宴”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筆者想對大家說的是,征集志愿雖然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但由于“考生多而計劃少”,往往會導致院校缺額專業的錄取分會大幅上漲。對于成績不占優勢的低分段考生而言,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征集志愿階段,不如在明知自己分數偏低的情況下,在最初的志愿填報時就慎重選擇院校和專業(一線城市、熱門專業更要慎重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主動性,才能力爭在征集志愿前就錄取到理想的大學和專業,何苦要等到征集志愿日寸才后悔落淚、饑不擇食、胡亂填一所院校而輾轉反側,焦急不堪呢?
征集志愿階段的填報更需謹慎,但也不表示征集志愿毫無機會,在下幾期中,我們將會針對如何填報征集志愿,來給考生一些建議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