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全文僅用了68個(gè)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shí),兼顧了晨昏,涵蓋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言簡義豐,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shí)俱備。
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兼?zhèn)洌始姵省W髡呦纫浴叭朐啤北硎旧街呖∨c雄偉,又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之景盡收眼底。接著由清流寫到兩邊的景物,作者抓住其色彩特點(diǎn)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
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在這里,作者選取了兩個(gè)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山川之美。
早晨,群巒疊嶂、清霧朦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脫俗;霧,似斜披的輕紗,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這是一天最美的開始。漫步于崎嶇的山間小路,看舒緩的溪水流淌,聽輕巧的小鳥婉鳴,通靈的猿猴長嘯,樂趣無限。山是質(zhì)樸的、獨(dú)特的,水是自然的、靈動的。多么清凈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際間飄來,頓時(shí)讓人耳聰目明,如悟禪機(jī)。
黃昏、夕陽,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暉鋪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蕩漾;光和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水與光一起粼粼生輝;調(diào)皮的魚兒,時(shí)而在水底覓食、嬉戲,時(shí)而跳出水面,激起陣陣漣漪,一圈圈地蕩漾到遠(yuǎn)遠(yuǎn)的岸邊。獨(dú)處于如此美景之中,不自覺地融入了自然,不禁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人間仙境莫非在此?如若不然,這里為何這般清幽、脫俗?
詩人以四字為一句,語言整齊、簡明、質(zhì)樸、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即學(xué)即練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南朝梁]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后為回答梁武帝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試分析本詩的語言特點(diǎn)。
2.“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中,“一別”的短暫與“十年”的漫長相對,突出了 " " " ,言簡義豐。
3.試從言簡義豐的角度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一句。
4.隨著城市交通壓力的增大,“中國式過馬路”已成為阻礙文明交通建設(shè)的頑疾。近日,某市擬啟動一項(xiàng)宣傳教育活動,旨在以行人文明促進(jìn)交通文明、城市文明,創(chuàng)造暢通、有序、文明、安全的道路交通環(huán)境。請你為這次活動寫一條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