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就是對原有句子、片段、文章的結構規律、表現手法、立意、語言的模仿和內容的創新訓練。實踐證明,仿寫緩解了習作的壓力與難度,豐富了語言詞匯,提高了習作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練習中不知不覺地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仿寫。
說話訓練中進行語言仿寫
在練習說話和批改作文時,經常會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的語言干澀,缺乏形象生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及時應用已經學過的優美短語和寓意深刻的句式。對小學生來說,語言學習的方法是比較多的,有組詞擴詞、用詞說話、連詞成段、背古詩理解內容、讀書積累等,這對學生的語言熏陶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筆者在語文課的教學中,經常會通過造句、仿說等說話訓練,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仿寫訓練。有時讓學生進行如“( )的( )”這樣的仿寫短語的訓練;有時讓學生進行“照樣子仿寫句子”的訓練,如寫一些比喻句、擬人句等;有時在課前寫好一段話,說給學生聽,聽完后再讓學生模仿自己的樣子說話。這樣一來,同學們勁頭十足,表現真讓人驚嘆!
借助優美語段,指導片段仿寫
讓學生依據一些語段進行仿寫,是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的策略之一。在閱讀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獲得了作文的知識與技能,必然對作文產生直接的影響。作文時,如果學生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靈活選擇、融會貫通,那么,他們就具備了一定的遷移能力。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中描寫漓江水的段落: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在教學中,筆者通過有感情朗讀、畫絕美句子、圈重點詞語、說意境體會等這幾個步驟,讓學生欣賞文段的語言、結構、表達方法和意境之美。接著,誘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所見到的某一種景物的特征,讓他們模仿作品暢所欲言,激發創作欲望。
課文學習中教會短文仿寫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大綱》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這就明確地告訴教師: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似蜜蜂采花,作文似蜜蜂釀蜜。大量的閱讀可以積累更多的習作素材,動筆寫作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相反,如果閱讀的功底不扎實深厚,要寫出有質量、有水平的作文是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在小學階段必須以課文為本,重視閱讀教學中的方法和技巧的訓練。
現行教材中的例文和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習作內容都圍繞著本組課文的專題安排。這就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先要認真研讀每一篇文章,既要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還要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和習作順序。然后選擇合適的題材,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指導學生仿寫短文,進而對所學課文的選材和寫作方法的理解、運用、鞏固,達到對所學課文題材方法的靈活運用和鞏固,為提高認識能力和獨立習作奠定基礎。
理解內容、掌握方法、立意選材后,應趁熱打鐵,讓學生獨立成稿,由同伴和教師審閱并提出意見。這樣一來,在師生批改和欣賞中,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要不要繼續修改,哪些地方改,怎樣改?這樣的仿寫指導,使學生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靈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通過更改內容和更新方法實現了優秀作品的誕生。
開掘由仿寫到創造的源泉
仿寫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結構方法,通過自己別具匠心的構思布局,對所選內容題材的創造。也就是說在研讀課文、借鑒范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口說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世界。但是在習作時教師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狼吃天空---無從下手”,覺得無事可說,無話可寫,這顯然是在選材方面遇到了困難。此時,教師應以范文為例子,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鎖定學生的觀察范圍,把學生帶進具體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并創造性表達的欲望。接著,把學生從書本引向生活,幫助學生認識生活、認識自己、學會選材,從而有效地完成作文的創造。如四年級語文《搭石》一文,作者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課文結束時,筆者以“說說從我們身邊哪些小的事物中也可以找到美”來作為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的拓展,學生思考后各抒己見。此時,筆者趁機讓學生寫小練筆,一篇篇優秀作文從學生筆下流淌而出。
公正評語,促進仿寫水平
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作文水平的提高,與教師評語的準確、全面、公正密切相關。因此,筆者常常在閱讀完學生的仿寫作文后,針對學生在仿寫中的不足之處或成功之點進行相關的評述:或善意的提醒,或積極的鼓勵;或進行點撥,或誘導,或啟發;或祝愿,或期待;或激勵,或贊揚。通過寫評語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讓學生感到教師時時在關愛他們,處處關注他們的習作足跡。
仿寫訓練要多讀多寫,勤學勤練,及時積累運用,努力做到“一節一練,一文多練”,遵循由短語到句子、由句子到片段、由片段到文段、由簡到難的原則。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才會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康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