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教育更需滲透隱性教育
《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第47期刊登洪淑惠的文章指出:近年來,我國中職學校生源素質有所下滑,學生文化課基礎十分薄弱。相當多學生有厭學情緒,也有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且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很差。實踐表明:中職教育要為學生儲備的不僅是有競爭力的就業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中職教育更需滲透隱性教育:把隱性教育融入平時學習工作中,深入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發現小苗頭,糾正小問題、消除小隔閡、化解小矛盾,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把隱性教育融入突發事件中,當學生出現違紀問題、思想發生波動時,應把普遍的思想教育與個別的心理疏導相結合,把嚴格法規制度與尊重個人意愿相結合;把隱性教育融入新生軍訓、頂崗實習、宣傳活動等大項工作中,做到一起籌劃部署、一起組織實施。總之,隱性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它需要教師不斷摸索,結合校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更新觀念,開拓創新。
中小學建筑空間要適應素質教育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年第21期刊登朱明的文章指出:隨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中小學生的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但是,我國當前的教育模式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國在現階段所采取的現代教育模式仍是國外上世紀采用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編班授課制,實施的前提是年齡一樣的兒童,智力和接受水平也是一樣的。這種不恰當的前提也是需要變革的。當現代教育模式的背景發生變化以后,這種現代教育模式也變得不適合了。當前,國內新形勢下的中小學校教育發展趨勢呈現出以下特點:從劃一性走向個性化;從封閉性走向開放性;從單一性走向多元性。
對于中小學建筑來講,空間的靈活性具有特殊的和現實的意義。中小學生的日常活動要隨著季節和年齡不斷發生變化。這種活動的不定性,要求空間應隨時具有適應各類活動的能力。因此說,中小學空間靈活性的意義不僅是為了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為了滿足今天多變的活動對空間的要求。
加強鄉鎮幼兒園教師培養
《儷人·教師版》2014年13期刊登段俊靈的文章指出:在貧困地區,一個鄉鎮發展學前教育的落腳點在鄉鎮上,首先投資興辦的也是鄉鎮中心園。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鄉鎮中心園的建設與發展,加大對其師資、設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強度。可以說,鄉鎮中心園是農村幼教人力、財力、物力的集中地,是農村學前教育的示范基地,具備培訓學前班教師的條件。在農村貧困地區,鄉鎮中心園不僅需要培訓學前班教師,同時要具備培訓學前班教師的條件,但在實際培訓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培訓活動無計劃、培訓形式較單一、培訓內容有偏頗、培訓雙方地位不平等、培訓監督力度小等。為更好促進培訓活動的開展,需要縣和鄉鎮兩級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培訓計劃、加強監管力度、增加學前教育投入,還需要鄉鎮中心園提高自身素質、豐富培訓內容和形式。
鄉土史料也是重要教材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年17期刊登劉云的文章指出:鄉土史料是指學生家鄉或附近地區的地方史料、地方古跡以及當地的著名傳說、革命運動史、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建設成就等,包括歷史遺跡、文字記載,照片、圖片,以及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等。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豐富的鄉土歷史資源,拓寬歷史教學的空間,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強學生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總之,歷史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鄉土史料不僅能彌補教材的不足,使教材變得鮮活而豐滿,而且能豐富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只要認真研究,正確把握好與學習內容的結合點,恰當地應用,定會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以及提高教學效率,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