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中國西南部城市重慶的郊外散布著眾多的“學生工廠”。這里的學校和成千上萬的學生為一些世界級的大品牌廠商組裝電子設備。據學生透露,他們在有些工廠已經超過了正式工人的人數。而使用學生的工廠負責人稱,這是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這些學生確實是以實習生的名義到工廠工作的,而他們做的其實是正式工人的活兒,因此被稱為“學生工”。“學生工”的泛濫,是我國企業低成本運營和中職教育嚴重扭曲的結果,必須嚴肅整頓;否則,將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從表面上看,“學生工”為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解決了就業出路,也為企業應對用工荒找到了可替代的廉價勞動力,是職業學校辦學和企業經營、地區經濟發展的“雙贏”。而實際上,廉價使用“學生工”,把職業學校變為民工中介,把學生變為企業盤剝的對象,既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的質量,也侵犯學生的權利,還讓一些本應該關停的企業,繼續低廉使用“學生工”牟利,甚至成為血汗工廠。
或有人說,職教院校學生要實習,企業提供實習機會,這是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可問題是,這些學生到企業是實習嗎?他們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可以提高他們的技能嗎?
事實并非如此。很多職校生所從事的實習工作,就是一些以前由農民工做的,現在農民工嫌工資待遇低而不愿做的、重復操練的工作。參與實習的學生大多認為這些實習沒有價值。雖然國家明確規定,企業在使用實習生時,每天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但現實中,很多實習生被要求工作10小時以上,甚至12小時,而且因他們是實習生,工資待遇比其他工人低。企業一方面壓低待遇,另一方面把部分費用給學校組織者。
這樣的職業教育,根本就沒給學生真正的教育,教育和實習成為幌子,職業學校從中收取勞務管理費,并壓縮辦學成本。試想,如果不是由學校集體組織,以不能畢業為要挾,學生愿意到這些企業去實習嗎?如果這些企業無法找到大批實習生,他們還能走勞動密集型的發展道路嗎?只要“學生工”存在,有的職業學校就不會認真辦學,而有的企業就一直會以實習名義非法用工。
我國必須堅定叫停“學生工”。首先,地方教育部門應對學生實習企業進行資質審查,并要求學校和企業聯合制定實習教學實習計劃,學生到企業是真實習,而不是去填補民工荒。其次,應嚴格執行實習規定,不得強制學生加班,不得克扣學生的實習收入,學校不得從學生實習中收取管理費。教育部門和勞動人事部門必須對企業違法用工行為進行查處,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地方經濟發展,對此睜只眼閉只眼,更不能由政府部門出面發文,要求學校必須組織學生到某企業實習。
當然有人會擔心,如此一來,企業就不再接受實習生,學生就會很難找到實習機會。如果真出現這樣的局面,就寧愿學生不要去實習——嚴重侵犯學生身心健康的實習,不如不要。學校應從規范學生實習,提高學生實習質量出發,去尋求愿意提供真正的實習機會的企業合作,同時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
另外,如果有的企業因薪酬待遇低招不到員工而難以維持,就應該面對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把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來應對人工成本增加,從向人口要紅利,轉向弱勢的學生要紅利,將阻礙企業的轉型。也就是說,叫停“學生工”,將迫使職業教育轉變辦學戰略——不能做勞務中介牟利,以勞務輸出作為頂崗實習,也迫使勞動密集型企業轉變經營戰略。
有利于職教發展和企業建設的合作,應該是現代學校和現代企業的合作。現代化的學校治理要求學校自主辦學,教師民主參與管理,學生自治。也就是說,學校選擇哪一個企業進行實習,怎樣開展實習,這應該充分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而不是學校校方行政領導說了算。現代企業則要求企業必須合法經營,保障每個勞動者的權利,企業應該有工會組織,維護全體員工的合法權利。
不能再為了眼下的利益,損害職業教育和學生長遠利益。中職學校成勞務中介,企業大批使用“學生工”,職教院校學生的權利何在?我國的職業教育價值何在?我國又如何能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些問題必須嚴肅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