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昕,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從事社會政策、醫療衛生政策、非營利組織、勞動關系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教育》旬刊:教育能不按照事業體系來辦嗎?
顧昕:政府一掏錢辦義務教育就非得按照事業體系來辦,就有了上下級的關系。看看世界各國,沒有幾個國家按照這個體制辦教育。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按法人化辦教育。誰管誰、誰控制誰,法人有一種治理結構。
很多人說教育、醫療都是社會公益事業,不能照搬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說這些話的人頭腦糊涂。所有的組織,別管是企圖賺錢的還是不企圖賺錢的,組織架構、游戲規則都一樣,都是法人治理結構,由一個董事會來進行戰略管理。這個機構企圖要干什么,要發展這素質還是發展那素質,是戰略。要聘懂行的人,劃定一個范圍,是世界一流還是世界二流,這也是戰略,自己定,定完了以后聘請CEO或者院長來執行戰略,把戰略落實。這就是所謂的法人化,我們叫“去行政化”。我們不當教育局、廳、處的下屬。
《教育》旬刊:有觀點認為,學校的領導沒有行政級別,教育將被貶低。
顧昕:“貶低了”的意思是現在很高,現在大家很重視。但是現在是重視嗎?一些校長在抱怨,說:“我們現在是副部級的,出去好辦事,如果以后沒有級別,我們是局長、科長,不好辦事了。”那說明現在對你的重視,不是把你當做一個教育家來重視,是把你當做一個副部長來重視,這是重視教育嗎?不是。教育去行政化最差的后果也不過是“貶低”,不比現在更糟不就完了嗎?怎么是去掉行政級別就貶低了教育了呢?我覺得邏輯上也有問題。說教育貶低了恐怕占不住腳,掛行政級別才是貶低教育。
《教育》旬刊:去行政化有哪些好處?
顧昕:為什么要推進去行政化,和推進教育的多元化有什么關系?多元化非常重要。要讓我們的社會除了政府官員以外,各式各樣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分別受到尊重。法人化了之后,事情就好辦一些。高考制度改革絕不是一個考試方式的技術性問題。該不該考英文,該不該取消高考,都是偽問題。學校招生,根據教育部管還是哪個部門來管招生的標準,定一堆條條框框,沒有必要。學校自己招生,考生也很自由,考生高興考哪就考哪,可以多元投報,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教育》旬刊:如果實現了法人化,政府的職責是什么?
顧昕:大學、中小學法人化有自主辦學的權利以后,政府干什么?政府有兩件事:第一,政府出錢。什么叫法人化?所謂法人化,自己的戰略、自己的定位自己去琢磨、自己去弄。要辦什么樣的學,想超過哈佛還是扎根社區,想搞平民主義還是精英主義,自己去想。沒有必要由政府來管,讓社會來選擇。北大再怎么法人化也是公立學校,國家要掏錢的。既然國家出資,國家就可以干很多事了。國家出了錢就可以做一堆條條框框,制訂一堆標準和游戲規則,迫使學校接受。第二,國家訂立大學教育的最低標準,教育部要評估的是學校是否達到了國家的最低標準。
我國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跟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比,差距最大的是中小學,因為國際可比的統計是中小學。總之,國家投入少。高等教育的比重跟國際比也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比中小學的差距小。國家投資到義務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很重要,多投入一點,對我們國家的勞動力有用,能創造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