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習作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可見,人們希望的寫作是開心的、真實的、隨性的。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常常對寫作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因為他們不知從何下筆、如何寫作。為此,筆者從“口頭作文”“片段作文”“模仿作文”三個方面,淺談個性化補白教材對寫作的促進作用。
小學生的寫作瓶頸
“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睂懽鳎钦蔑@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于一線教師而言,寫作是語文教學中最出彩的部分,也是最令教學者頭疼的軟肋。在當下,小學生對于寫作表現出來的是興趣低下,缺乏主動性,沒有激情,沒有自信,與教學者對寫作教學表現出來的重視度相反的是學生往往“談寫色變”,寫出來的東西大多缺乏真情實感、無病呻吟,有的甚至不知所云。
學生寫作遇到瓶頸,主要的原因有:不知道寫什么內容,如何取舍;不清楚該從何下筆,怎么入手;分不清內容主次關系,做不到詳略得當;不明白可以用哪些學過的寫作手法為文章潤色添彩。其實,寫作的素材就在孩子的身邊,寫作的方法也貫穿在每天的語文學習之中。教會學生挖掘身邊的文本,個性化地解讀、補白教材文本內容,從而作為自己寫作的階梯,學生會發現寫作并不難。在這里,筆者以教學《鄉下人家》為例,由“口頭作文”“片段作文”“模仿作文”三個方面淺談個性化補白教材對寫作的促進作用。
文能言聲,口頭作文
古有李白效仿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寫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些都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可見,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無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幫助自己成功,學生寫作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在林林總總的書目中,各種作文大法類的書籍充斥著學生的眼球,那么模仿該從何開始呢?
語文教材選編的,不乏名家大作或感人篇目。其語言深入淺出、入木三分,貼近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而且,學課文并不僅僅是學認生字新詞、學習作者的思想態度,更是要借鑒作者的寫作思路、表達手法,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因此,在學課文的同時學寫作,事半功倍。
《鄉下人家》一文,為學生構建了“瓜藤攀檐圖、鮮花輪綻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等美麗場景。學生在學習了這些美景后,必有所思。此時,執教者可以結合文本課后的“綜合性學習”和學生來聊一聊:“由這一幅幅田園風光的畫面,你們想到了什么?是老家的湖光山色還是與家人朋友游歷的名山大川?”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執教者僅僅只是先和學生“聊天”,并不寫作。在學習了課文之后,學生難免會浮想聯翩。此時,執教者正好開啟學生的想象大門,回憶學生生活中與課文相關的各類素材,讓學生用口語交際的方式表達出來。文能言聲,寫作之前學生需要先有寫的素材,有話可說才能寫出精彩的文章。這個說的環節,就是讓學生積累相應的素材。說給同學聽,說給老師聽,就是一個交流、合作的過程。彼此交換自己的回憶,分享自己的想象,聽的學生或茅塞頓開,啟發了自己想象的方向,或補白了自己原本想到但是不夠成熟的部分;說的學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共鳴,增強了說的意愿,更愿意多想、多說;同時,不足之處也得到了其他同學的修改,思路變得更加順暢。
這其實就是借助課文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口頭作文的訓練。它的好處在于:與書面作文相比,它容易得多,可以即想即成,不需要擔心自己說的不好;可以只是一段話或自己腦海中的一幅畫面,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中不斷完善,積累了寫作的素材,為后面的寫作教學埋下了伏筆。與傳統寫作相比,它的目標容易達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以讀促寫,片段作文
《鄉下人家》中語言輕快優美,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會結合課后習題中“下面的句子寫得十分形象、生動,我抄了下來,你抄了哪些”一題,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憑第一印象找到自己心儀的句子,以“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這句話為例,如果學生選擇了這句話,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大多會啟發學生思考這里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在分析之后,學生不難發現這里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在找到了寫作方式,反復吟讀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也用這樣的手法來描寫一處景物。這處景物最好是上一個環節中大家口頭交流的那一個地方。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教材要傳達給學生們的精華流于形式,草草過場,而是將文本中的方式方法活學活用,現學現用,加深記憶。
在能模仿教材文本的寫作手法說出一句話之后,執教者可引導學生再次讀文,這一次,僅僅讀這一個段落。讀完之后,讓學生利用之前口頭作文中積累的素材,進行一個片段的寫作訓練。如此先讀后寫,給予學生寫作的方向,解決了學生找不到方向的苦惱;同時,有了之前口頭作文積累下來的素材,也就可以避免學生寫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了。
有了這些基礎,讓學生寫一個片段就不是難事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5分鐘至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快速寫出心中的片段。這樣的單項訓練,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大大地提高了寫作信心,不僅把課文教活了,也將這篇課文教進了學生心里。與整篇的寫作相比,片段作文的工作量大大地減輕了,學生可以在模仿的基礎上自由發揮,完成起來較為簡單,耗費的時間也較短,從而達到練筆的目的。
形散神聚,模仿作文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一篇優秀的文章應該是有真情實感的表達,是有血有肉的,如果只是背誦范文、背誦例句,那么這樣的文章是呆滯的、空洞的。在學習完整篇課文之后,重新梳理文章的脈絡:作者是按照“房前到屋后,白天到黑夜”的寫作順序來安排文章結構,篇末點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些寫作的片段,它們并不是零亂的、分散的,學生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寫作順序,將這些片段組合在一起,進行潤色,從而形成一篇新的文章。學生在受到啟發后,即可根據教材文本的寫作順序,思考如何將自己的片段重新增補、組合形成一篇自己的習作。在完稿之后,學生可以根據教材文本的線索,檢查自己的文章是否在謀篇布局上有一定的邏輯思維,文章是否體現了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以此來評價自己的文章是否成功。
模仿作文勝在它給了學生一個有形的標桿,讓學生有一條依循的方向。對于初入寫作大門的學生而言,最怕的就是無從下手。只有在對如何寫作、怎樣寫作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才能探索出自己的寫作道路。因此在入門時,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寫作,不但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并且降低了寫作難度的門檻,讓學生學會寫、樂于寫。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文教學并不是語文教學中孤立的一項,它和日常進行的文本解讀是一體的。利用好了教材中的文本,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補白,就可以在遨游文本海洋的同時將所學變為所用,讓寫作變得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鄭旺盆.當前小學寫作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科教文匯,2008(11)
[2]辛亞寧.小學寫作教學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4)
[3]黃玉鑫.香港小學寫作教學設計的指導理念[J].港澳來風,2002(10)
[4]孫麗梅.關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水平的整體分析[J].學周刊,2013(8)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