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這條真理的不斷被實踐,人們越來越發覺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因此,科學教學從娃娃抓起,小學教材中就出現了《科學》這門啟蒙課。但單調的課堂教學能否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呢?筆者發現,小學生除了需要一個有形的課堂來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和鍛煉自己科學探究的能力外,給他們提供一個舒展個性的“后花園”顯得非常必要。因為科普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科學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可以從多個視角、多個層面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實地走近科學、探索科學、享受科學,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
活用教材,豐富認知
小學科學教材中,每個學期設計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探究。其實,這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給了教師一個展開教學的借鑒平臺。像“植物的一生”“動物的一生”單元,教師操作起來就比較困難。因為課堂上的40分鐘,學生要想領略植物生長、動物繁衍的過程,只能通過說教或利用多媒體介紹來讓學生了解;可是,這樣的教學,學生是不滿意的。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學生要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與知識是沒有任何阻礙的,但要直觀地感受生命的可貴,對學生進行比較到位的生命教育,信息化手段就顯得比較簡單了。而科普活動可以幫助科學教師完善自己的教學。比如,學生學到“植物的一生”單元時,就可以開展種植活動。給學生一塊種植地,通過教師的指導,讓他們自己種出植物。教材上可能只是介紹了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而現實的種植活動,則可以讓學生種植多種植物,還可以通過觀察比較,了解不同植物生長的特點,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
合理策劃,施展個性
在教學中可以發現:由于個體的差異,有部分同學對“天文”比較感興趣,有部分同學對“地理”比較感興趣,還有部分同學對“微生物”比較感興趣;還可以發現,有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有的科普知識比較豐富,有的表達能力比較強,有的整理能力強。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更多的學生能在“科學”這個舞臺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呢?看來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而科學教師作為科普知識的傳播者,只要合理精心策劃一些科普活動,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這方面的壓力。
保證活動的豐富性 由于不同的個體對活動內容有不同要求,所以,教師可以策劃不同內容的活動,比如:可以開展“雙星伴月”天文觀測、天文觀測進社區、須茂園農作物種植、科普圖片展覽、科普器材展覽、科普知識講座、科普知識競賽、長橋杯風箏比賽、天文社長競聘、科學幻想畫創作、科學宣傳畫制作等不同內容的活動。這樣,有不同愛好的學生都能樂意地參與活動,進而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活躍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力求活動的多樣性 在保證活動內容豐富性的基礎上,還可以考慮活動的多樣性。既有科學講座的嚴肅性,也有競賽活動的趣味性;既有重在科學知識的積累,也有重在科學技術的探索;既有經常性的勞動基地的實踐,也有臨時性的天文觀測活動;既有個人能力的展示,也有集體智慧的碰撞;既立足校園,也面向大眾、走進社區。這樣,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在活動中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彰顯自己的個性。
注重活動的層次性 由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年級的特點,所以,在策劃活動時,除了要考慮活動的豐富性、多樣性,更應該考慮活動的層次性。科普教育活動作為科學課堂教學的“后花園”,要面向全體學生,不管是低年級小朋友,還是六年級畢業生,都可以在活動的菜單中選擇適合自己年級段開展的活動,并在活動中受到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的熏陶。這也是開展科普活動的最終目的——普及全體學生,讓所有的學生能在活動中真實地走近科學,探索科學,享受科學,從而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可能。
彰顯成效,激發動力
愉悅了學生身心 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勢必會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有的同學在風箏比賽中掌握了放飛的技巧,有的同學在天文觀測活動中感受了大自然的奧妙,有的同學在創作科學幻想畫的過程中放飛了心靈,有的同學在走進社區的活動中增強了責任感……當收獲這些科普成果時,學生是愉悅的,這也就勢必會激發學生潛在的探究科學的動力。
奠定了學生信心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的表彰,畢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學課堂教學以課堂為本,針對的是固定的個體,故而表彰力度不是很強。因此,可以通過“科普節”這樣的綜合性活動,在全校進行表彰,請校領導進行表揚,更可以請更上級的領導對學生進行鼓勵;還可以通過上級部門組織的不同科技競賽活動,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這個表彰力度,相對就要強得多。通過這樣強力度的表彰,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就會有更強的自信,這也能推動學生向科學高峰攀登。
只要廣大科學教師利用好科學課堂的“后花園”——科普活動這塊陣地,在探究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相信科學課這朵奇葩一定會越來越亮麗。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