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既要重視知識技能目標,更要重視過程性目標。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大喜歡參與教學的活動過程,很少去提問、去參與。因此,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課堂中讓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讓其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提升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參與中學習
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興趣程度也不同,要讓學生樂于并善于參與學習過程,成為學習主人,教師就要營造輕松愉悅快的情境,采取不同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參與積極探索,調動其創新、求異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探究欲。
創設參與氛圍 氣氛的和諧必須建立在師生相互信賴的情感基礎上。教師鼓勵和表揚學生,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其敢問,積極討論,自覺參與。
調動學生參與興趣 教師須設計和布置適合學生年齡特色的環境和條件,集中其注意力,創設情境,調動參與興趣。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可以設置“小賣部”的活動情境,在購物付錢找錢中,建立概念,人人參與、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在會學中思考
有了樂于并善于參與學習的興趣,還要有參與中思考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更要創設條件,提供更多參與機會。
憑借“直觀感性認知材料”,在參與過程中思考 數學知識,既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知識是抽象的生活經驗,教師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多媒體技術等還原生活場景,選用身邊、熟悉、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來為教學服務,給學生提供觀察、分析、思考的機會。
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在參與中學習知識 兒童各種技能和經驗的獲得多數依靠實踐操作,才能記得牢、學得會,同時也促進身心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更要突出實踐操作過程,讓他們摸、剪、拼、堆,人人齊動手,按規則操作,在實踐中獲得感觀認識,形成表象。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可利用三角形及直尺、剪刀、筆等,要保證充足的時間,人人參與,通過剪、拼或畫,學到求面積的方法。
組織合作學習,在交流中參與 合作學習能有效地改善學習環境,擴大參與面,提高參與度。在學習過程中,與同伴共同操作、討論、交流中,促進智力的發展。通過合作,有利于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探討和思考問題,培養其參與意識。容易混淆的概念、有規律性的知識、實驗探究問題以及選擇解決策略的內容,都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設計好內容和問題,掌握好時間和空間,就能發揮其效能,使人人都能在合作得到體驗,提高素質。例如,在教學“平行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先讓學生猜,公式怎樣計算(討論):“用數格法”“沿著高剪開平移來推導”“兩邊補上三角形,運用長方形和三角形知識來推導”……抓住時機將思緒引到既定環節,鼓勵學生用剪、拼、畫等方式來驗證想法。
在參與中學會學習
營造樂學情景、創設想學條件,是學生獲得學習經驗并掌握學習技能的外部因素。運用有效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在高效參與中學會學習是內部因素。重視方法指導與培養,才能在掌握知識技能、獲取經驗方法的同時,進一步學會學習方法、參與策略、思考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學會審題 在教會學習方面,都強調一點“讀”。要求讀的通順、理解題意,也就是“審題”。學會審題,是學會參與、合作、學習的重要方面。審題,應多讀。第一遍粗讀,了解題意,找出問題和條件;第二遍略讀,帶著問題去讀,找條件或者帶著條件找問題;第三遍精讀,根據要求選擇方法。審題過程要求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題目邊記下相關的數字和問題,及時思考,理解題目,確定運用哪些知識和最有效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學會觀察 要重視數學觀察力的培養。在指導觀察前,要求按目的、角度、方位去觀察。在觀察中要與思考、想象等其他學習方法結合起來,以提高觀察效果。在觀察后,要組織學生對觀察方法和內容進行交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掌握觀察的方法,學會學習。
學會實踐 知識是生活經驗的抽象和提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得依靠學生多多進行實踐操作。當然在實踐操作時必須要有步驟、有目的進行,實踐操作的流程要規范、準確。此外,在實踐操作時還要同觀察、思考、表達等結合起來,將直觀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客觀自覺活動。
學會思考 學會思考,是判斷是否學會學習的重要標志。體現在學生如何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學會思考,必須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要帶著問題去思考,思考必須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二是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要將思考的過程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始終,增強思考的廣度、深度;三是要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在教學中要適當的“留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思考引入縱深,去發現問題,并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茭陵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