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但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如何挖掘使用教材資源,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引領學生走進多彩語文大世界,感受祖國優秀語言文字的美妙,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有如下體會。
轉變理念,練好“內功”
要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實在是不簡單,需要語文教師下力氣進行不懈探索,更需要教師首先具備扎實的“內功”:轉變教學理念,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由過去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牽引者”轉變為教師是學生理解和運用教材語言文字的“導航員”。要當好“導航員”,教師就必須不斷地錘煉自己,站在教師的高度,深入鉆研課標和教材,全面了解學生,用學生視角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預設教學環節,特別是要以精心設計預習作業為突破口,讓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教材中的問題走向教師,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把教材作為實施教學的藍本,做到既能“走”進教材,又能“走”出教材,總攬全局,鳥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憑借課文,讀寫結合
葉圣陶先生曾說:“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币虼耍鳛檎Z文教師,不是教語文的,而應該是教學生學習語文的。教學生學會學語文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課堂中的課文教學。
課前,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讀通課文,借助網絡等了解作者及人物生平、事件背景、相關典故等,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根據課文前面的導讀和課后的思考練習,運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讀出自己理解和疑惑的地方,以便課上交流探討。
課中,閱讀方法的引領。一方面,以教材為范本,在課堂內精講、細讀。學生在閱讀時,讓他們做到邊讀邊想,不動筆墨不讀書,不斷地在重點詞、句、段上圈點批注,抓住重點詞、句、段去理解,再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歷去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同時隨時關注,及時點撥、指導,讓他們說出困惑,寫出體會,合作交流。教學課文時,教師要尋求文章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子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比如,抓住課文的中心句、關鍵詞、學生讀書的疑難處等,引導學生讀書,使學生形成自讀自悟的能力,朗讀、默讀的能力,了解寫法及遷移運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通過背誦記憶一些佳詞妙句、精彩篇章,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另一方面,讀寫結合,隨文練筆。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還要挖掘文本資源,開辟練筆天地。比如,仿寫、擴寫、續寫、補寫、改寫、縮寫、寫讀后感等,讓讀作為寫的基礎,為寫提供材料和方法。
冰心在《談點讀書寫作的甘苦》中說:“我常常抄襲,就是說模仿別人更好的句子?!毙睦韺W家也研究表明,給出榜樣讓學生學習,學習效率更高得多。比如,教學《長城》時,提出:“假如你現在就站在長城上,你會想些什么呢?”用句式“站在……踏著……扶著很自然的想起……”寫一段話。學生通過仿寫,把文本中的寫作方法遷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感受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學到了文本的表達方法,還讓學生體悟到了文本的寫作技巧,更是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如,在教學《凡卡》一文后,讓學生寫讀后感,續寫“凡卡夢醒之后”。這樣的練習,學生既對課文加深了理解,又有了想象的空間,使思維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以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進行改寫,更能訓練學生的創制性思維,激發學生的練筆興趣。比如,將故事情節生動的課文《景陽岡》改為課本劇,把古詩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寫成記敘文。課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對某些內容有所省略,這些“留白”處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是讀寫結合的最佳切入點。適當地讓學生依據文章發揮想象,進行補寫,有利于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文本,也有助于其情感的升華。
又如,教學《可貴的沉默》一文,文本中只有“我”的要求和開家長會時爸爸媽媽說的話,省略了孩子們的上完課后的行動。讓學生發揮想象,具體寫孩子們是如何想的、怎樣做的,爸爸媽媽們有什么反應。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升華了認識,懂得了“不應該只享受爸爸媽媽的愛,更應該懂得關心父母,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讓他們得到幸福和快樂”,同時習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缎∩酱宓墓适隆氛f的是人們亂砍濫伐,最終小山村被洪水沖走了。就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創編:“劫后余生的村民,望著被肆虐的洪水沖走的家園,痛定思痛,開始了……”教師可以啟發孩子們從這個角度大膽想象一下,進行思維拓展。
把握文本,適度拓展
曾有人說:“一個人的語文水平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新課標也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在加大思維容量的同時,擴大有效信息量的傳遞,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要緊密結合,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語文與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廣闊,語文教學的天空就應該有多廣闊。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受時空的限制,而要把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拓寬學生視野,把學生引向廣闊的大語文的閱讀實踐天地,要真正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教學時,進行文本拓展,要尊重語文,尊重文本和學生。語文教學有其內在規律。如果拋棄了語文的學科特點、文本的研讀和學生實際的拓展,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文本拓展要圍繞文本,把握拓展的時機、內容、形式、寬度和深度……要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開發學生的語言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與課堂教育的每個環節相融相生。只有做到立足文本,進行適度、有效的拓展,才能促進學生發展。
比如,教學《蛇與莊稼》時,從《農夫和蛇》的寓言入手,激發學生對文本探究的興趣;在理解莊稼、蛇、老鼠、海嘯之間的復雜關系時,引入科普文章《南大洋的食物鏈》,讓學生了解“食物鏈”,減緩對文本認知的坡度。這樣,一方面強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起對大自然的興趣;另一方面,將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由書內引向書外,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又如,教學《最后一分鐘》時,雖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那一天,舉國上下一片歡騰,親身經歷過那一天的人們是不會忘記的;但現在的小學五年級學生,當時還未出生,并且作為內地的學生,大都沒有到過香港,對香港的歷史、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知之甚少,還難以體會香港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感悟不到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可能理解不了當時人們的激動、自豪、喜悅之情。這時,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搜集有關香港的歷史、香港的回歸、香港的現在等資料,借助多媒體制作簡單的調查報告,讓學生自主地了解香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識字量增加了,閱讀面得以拓展,閱讀能力得以提高,習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并體驗著將知識轉化為文字的樂趣。
(作者單位:福建省浦城縣仙陽中心小學)